儒略周期、儒略日
使古代文献资料能够体现出年月顺序的工作始于博学大家约瑟夫·尤斯图斯·斯卡利杰的著作《时间校正篇》(De emendatione temporum, 1583);他借助了一种称为“儒略周期”的新的时间计数方法。这是一种7980年的周期,由19年的黄金数周期、28年的太阳周和15年的年期周期结合而成;由于在未曾改革的历法下,下一个与复活节周期同时结束的15年年期周期将发生在3267年,斯卡利杰把这一年定作jp 7980年(jp是儒略周期的英文缩写——译注),所以jp 1年是公元前4713年。对于公元前的任何一年,jp年份是从4714中减去这个年份,对于公元后的任何一年,则是在4713上加以这个年份;它在各周期中的位置分别是除以19、28和15的余数。这样,1583年是jp 6296,黄金数7,太阳周期24,年期11。
可惜的是,教皇格列高利的改革(斯卡利杰作为新教徒当然反对这一改革)刚刚废除了复活节周期,而年期又毫无实际用途;不过天文学家发现这个历元可以用来作为连续计数儒略日的基础,即是从jp 1年1月1日(也写为-4712 I 1)星期一中午起,计数过去的天数的体系;这样从那时起直到jp 1年1月2日中午的24小时即为jd 0(jd是儒略日的英文缩写,这里的数字0为0日——译注)。若儒略日后随小数,代表从前一日中午以来过去了的一日的部分时间,这称为儒略日期。1925年起规定一日从子夜开始,为了与此相符并避免太大的数字,通常采用简化儒略日期mjd;它是儒略日期减去2400000.5。例如,2004年3月31日上午6时是mjd 53095.25,相应于儒略日期2453095.75.
儒略周期不应当与儒略年相混淆,后者是从公元前45年=jp 4669年颁行儒略历的那年起计数的,岑索里努斯在公元238年曾经提到它,且一些早期的现代作者在讨论《圣经·新约》的年代学时曾经使用。这构筑了一个代替基督纪元的世俗的——而且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纷争的——极佳计时体系,它与历法、而不是与任何外部事件有关。但是它也有不方便之处,即闰年按4n+1的形式计算,而不是4的整数乘积,而更大的不方便则是改变人类普遍采用的纪元,即使在那些官方使用不同计时方法的国家也会导致混乱且代价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