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
中国年是阴阳历的,遵行19年7闰的置闰法则,历经多次天文计算上的精确化,最突出的是1644年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的工作。一日从子夜开始,正在第一个时辰(1/12日)的中间;若计算出在某瞬时对于北京的经度要发生太阳和月亮的相合(即使这恰在子夜之前),那么这一天就是这个月的初一。民用历历年的1月(天文年的3月)是冬至所在月之后的第2个太阴月。
按照当前的规则,在19年的周期内第3、6、9、11、14、17和19年加上第13个月(这里作者的叙述有误,请参见译注),这一19年周期滞后于西方的“黄金数”周期9年;由于规则要求二分日和二至日必须落在2月、5月、8月和11月之内,因此所添加的闰月里太阳留在同一个黄道宫内,也因此闰月一定不会在冬季(1月、11月或12月);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置闰就要延迟到次年2月之后。
清朝的历算部门已把中国历一直计算到2020/1年;1931年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它已颁行了格列高利历)禁止使用这种传统历法,但是不论是这一禁令,还是共产党的反“迷信”运动,甚至都不能在中国大陆消除它,也不能影响香港(在1997年之前受英国统治)或海外华人(参见图21)。
除了太阴历之外,还有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序列,相当于太阳历中的半个月,每一节气开始于太阳进入一个黄道宫或到达其中点之时;各种节日与这些节气有关,首先是清明节,正是太阳经过白羊宫的半路上,这是祭扫祖先坟墓的时节。还有六十干支周期(参见第七章),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还有一些类似的历法,但是相对于各处首都或首府的经度计算,正在或曾经在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和中国西藏(从满月起计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