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人(Homo erectus)
有证据表明,大约一百万年前,在非洲、中国、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新型人类,即直立人。一些研究者相信,直立人也许早在170万年前,甚至可能更早在190万年前就首次到达了印度尼西亚。果真如此的话,人类很有可能在这之前就已在亚洲大陆开始生存了。目前,可追溯到150万年前的石器是当代中国版图内出现人类的最早的可靠证据。
如果在大街上遇到一位直立人,你不会把它与现代人类相混淆;但是,与早期猿人和过渡猿人相比,它更像我们现代人类。最有名的直立人化石证据来自于印度尼西亚梭罗河(Solo River)的沿岸地区和中国的北京人遗址(现称为周口店遗址)。正如我们第3章所讲的,杜布瓦在爪哇首次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在爪哇北部的科东布拉布斯(Kedung brubus)遗址发现的一小块人类下颌骨鼓励了杜布瓦,他把注意力转向了爪哇境内梭罗河流域有沉积物出露的区域之一,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沉积物可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的时间。他在旱季组织人员细致地发掘了特里尼尔村附近暴露在河岸上的沉积物。1891年,发掘人员发现了几颗牙齿、一块股骨和一块头盖骨(严格讲是一块颅顶)。起初他发表文章认为这块颅顶属于一个灭绝了的巨型长臂猿类;但后来,他显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两年后,也就是1894年,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给这块颅顶取了一个不同的属名,叫爪哇猿人。现在,研究人员把爪哇猿人置于人属之中。要知道在1894年仅有两个已知的现代人属类群,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特里尼尔的标本没有现代人类的较大的脑部和高而圆的脑颅;其脑量也大约只有现代人类平均脑量的60%;但因为在其附近发现的股骨与现代人类的股骨非常相像,所以杜布瓦把它确定为一个新种,并取名为爪哇直立猿人。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认为这块股骨与那块颅顶来自同一时代;有些人认为,它也可能属于一个时代更晚的骨架,有可能是被“重新埋藏”在河流砾石中的。在特里尼尔寻找人类化石的工作持续了10年,最后一次在该遗址发现人类化石碎片是在1900年。
在爪哇搜寻人类化石下一阶段的重点地区是特里尼尔的上游,在那里梭罗河切断了桑吉兰高地的沉积物。1936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拉尔夫·凡·孔尼华(Ralph von Koenigswald)在那儿开始了他为人类进化寻找证据的工作。他发现了一块头盖骨,与特里尼尔的头盖骨很相似,但脑量却还要小些。虽然后来又发现了更多的标本,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爪哇使研究工作被迫终止。孔尼华暂时把人类化石埋藏在花园中,以防被日本人夺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工作得以恢复,研究工作继续在桑吉兰高地及其周围展开。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人类的下颌骨、几块颅骨和一些颅下骨骼化石。
20世纪20年代,在爪哇的早期人类研究工作暂停,但在中国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工作却拉开了大幕。1921年和1923年,瑞典的古生物学家贡纳尔·安特生(Gunnar Andersson)和来自奥地利的年轻同行奥拓·师丹斯基(Otto Zdansky)在北京周口店洞穴组织了两季的野外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些石英石器,但显然没有找到人类化石。然而,在1926年,当审查运到乌普萨拉(Uppsala)的发掘材料时,师丹斯基发现周口店1号地点的两颗标有“猿类牙齿”的标本应当属于人类。两颗牙齿分别为上臼齿和下前臼齿。解剖学家步达生(Davidson Black)在1926年对这两颗牙进行了记述;连同在1927年发现的1件保存完好的第一下臼齿一起,步达生确定它们为一个新属、新种——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6年,步达生和一位中国同事翁文灏以及安德斯·步林(Anders Bohlin)一起恢复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第一块头盖骨发现于1929年,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周口店1号地点发现的所有化石全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遗失;当时,这些化石本来要被运到美国,但始终没有到达目的地,直到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成为一个谜。这些化石是被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护送,要运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化石是遗失在海军陆战队到达港口前还是海上运输中,目前也尚不清楚。甚至到现在还有人声称一个亲戚遗赠给他们一箱无价的早期人类化石。幸运的是,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在此之前精细地做了这批人类化石的模型,博物馆的一位科学家弗兰兹·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对这些化石作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北京猿人化石具有某些鲜明的形态特征,但在许多方面与爪哇直立猿人化石很相似。因此,魏敦瑞在1940年建议把这两套化石合并成一个物种——直立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也在其他一些遗址发现了与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相似的化石,如爪哇的雅威(Ngawi)和桑邦马坎(Sambungmacan)、中国的蓝田、非洲南部的斯瓦特克朗斯与东部的梅尔卡昆特瑞、中阿瓦什、奥杜威峡谷和布伊亚(Buia)。尽管上世纪在爪哇、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头骨化石,但是我们对于直立人的四肢进化还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随着在东非发现一系列重要的人类颅下骨骼化石而发生了改变。这些发现包括从奥杜威峡谷(OH 28)找到的一块盆骨和股骨,从库比福勒(KNM-ER 803和1800)找到的两个残缺的骨架以及从西图尔卡纳(KNM-WT 15000)找到的一个保存异常完好的骨架。
如果在莫乔凯托/博尔宁(Modjokerto/Perning)发现的小孩头骨的年代和昂栋(Ngandong)遗迹距今的年代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即使非洲东部的匠人被排除在直立人这一种群之外,这两组年代数据也可表明直立人生活于大约190万年前至5万年前。
直立人的头盖骨都较低矮,颅底部最宽。眼眶上方有一个坚硬的且或多或少连续的骨嵴(也叫枕外隆凸),脑后面有一个凹陷(也叫沟);一个突出而圆钝的骨嵴在脑颅中线处从前延伸至后,即所称的矢状圆枕;在头骨的后面的枕角区上方有一个清晰的沟;脑颅壁由两层骨板组成。直立人颅顶内外的两层骨板比较厚。直立人的脑量大小不同,最小者是Op2头骨,脑量大约为730立方厘米(如果包括德马尼西D2282头骨的话,则为650立方厘米);最大者是昂栋6号Solo V头骨,其脑量约为1,250立方厘米。
直立人四肢的比例(即四肢组成部分的绝对与相对长度)与现代人类的相似,但前者粗壮,长骨干的前后向(股骨)和侧向(胫骨)都比现代人的扁平。骨盆有一个大的臼窝,与股骨(髋臼)连接,且连接髋臼和髂嵴(在身体任一侧与臀部同高度的地方可摸到)的骨头很厚。这两个特征与习惯性的直立姿势和长距离的两足行走相一致。目前还没有能够评估直立人灵活性的相关化石证据,但是如果手斧是由直立人制造的,则其灵巧性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主要是因为在昂栋发现的化石)似乎也属于直立人的最后哨所。在非洲,有证据表明,后期的直立人可能进化成为了早期的现代人——海德堡人,但印度尼西亚后期的直立人化石材料显示其似乎更特化。这表明,印度尼西亚的类人猿不太可能进化成为早期现代人,很可能到亚洲直立人就“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