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有巨型牙齿的早期猿人
1959年玛莉·利基和路易斯·利基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了一个190万年前的破碎颅骨,这为傍人不同于南方古猿非洲种的说法提供了更多证据。该OH5颅骨的颊齿和下颌骨比傍人粗壮种的大,但门齿和犬齿都很小,这与其前臼齿和臼齿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无论这些生物的食物是什么,显然它们不需要大门齿去咬碎食物。
OH5头骨是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的典型标本,但多数研究人员把东非人属降级到南方古猿或傍人属下的一个种,把它称作傍人包氏种。在坦桑尼亚纳塔隆(Natron)湖畔的佩宁伊(Peninj)河边又有傍人包氏种的新发现:一件比较粗大的下颌骨和一些大的颊齿、小门齿及犬齿。此后,更多的属于傍人包氏种的化石被发现于奥杜威峡谷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马拉维的一些地点中。
傍人包氏种和其他种的区分主要见于颅骨、下颌骨及齿列。它是唯一既有大而宽平的面部又有大颊齿、小门齿及犬齿的人类。尽管其下颌骨和颊齿都很大,但脑量(大约450毫升)却相当于南方古猿非洲种的脑量。东非发现的最早傍人化石具有更为突出的面部、大门齿和更似猿类的颅底,因此,一些研究者把早于2.3百万年的人类化石单独归为一新种,即傍人埃塞俄比亚种(P.aethiopicus)。
虽然发现的傍人包氏种的颅骨化石很多,但没有发现过其颅下骨,因此,我们只能猜测其体态和行为模式。
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颊齿齿冠大且珐琅质厚、下颌骨较宽以及大型个体的头骨上的顶嵴都表明,包氏种的饮食高度特化,可能以植物的种子或具有坚硬外壳的果实为主。少数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傍人可能是类似于薮猪的高等灵长类,其大的颊齿和下颌骨使得它能够吃多种食物,如肉类、植物和昆虫等。
大量的头骨和颅骨化石足以显示,傍人包氏种的脑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温和增长的趋势。没有任何形态学上的理由说明傍人包氏种或傍人粗壮种不能制造原始的石器工具。与傍人粗壮种一起发现的带尖的木棍上有磨损痕迹,这与现代的猎食者和采集者伸入到白蚁巢穴里捕食富能而味美的白蚁所使用的木棍上的磨损痕迹相一致。
傍人包氏种里最大的个体几乎可以肯定为男性,它的体重几乎是最小女性个体的两倍,大约分别是150磅和75磅。在现生灵长类动物中,男性个体与女性个体体格间差异如此大的原因在于,男性个体只有通过相互竞争才能接近女性。在相似的现生灵长类中,男性个体通过露出自己的大犬齿传递威胁,建立其社会等级。傍人没有大的犬齿表明,如果男性居统治地位,那么他们必须利用其他特点来建立其社会等级,也许是庞大的面部,或许还要加上与猩猩一样的皮肤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