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生态因素-恐龙探秘

时间:2023-12-04 18:09:03

生态因素

测量中生代的群落结构是巴克在寻找恐龙生理机能替代模式的过程中提出的最具创新性的观点之一。这个想法说来十分简单: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总量有所不同——这个总量反映了与作为内温动物或外温动物相关的基本“运行成本”。内温动物,例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具有较高的运行成本,因为它们吃掉的大部分食物(超过80%)都燃烧了,以保持身体的温度。相反,外温动物所需的食物要少得多,因为它们只用很少的食物为身体产生热量。大致说来,在身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外温动物仅需要内温动物食物需求量的大约10%,有时则更少。

恐龙生态因素-恐龙探秘

根据这个观察结果,以及认为自然界总的经济体制往往是保持供给和需求大体平衡的观点,巴克提出,对化石群落的种群普查或许能显示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平衡,也能揭示这些动物的生理机能。他详细考察了各博物馆的标本,收集他所需要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远古(古生代)爬行动物、恐龙(中生代)和相对较近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群落。他的结果似乎很令人鼓舞:古生代的爬行动物群落显示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大致均等;相反,恐龙和新生代哺乳动物群落显示被捕食动物占优势,捕食者的数量则非常少。

最初,这些成果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然而现在,原始资料的价值引起了颇多怀疑。利用博物馆的标本来估计捕食者或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极不可靠的:首先,没有证据显示被统计的动物都生活在一起;从博物馆当时收藏什么(或不收藏什么)的角度来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倾向性;有关捕食动物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学者作出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假设;而且,即使存在某些生物学信息,也必然是仅适用于捕食动物的。此外,对现生外温捕食动物及其猎物的群落所做的研究显示,捕食动物可能少至它们潜在猎物数量的10%,与巴克所推测的内温动物群落的比例相仿。

这是一个由于资料原因无法产生有任何科学意义的结果,而使一个充满智慧的想法令人惋惜地不能获得支持的极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