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脚次亚目恐龙的进化-恐龙探秘

时间:2024-12-04 23:44:03

鸟脚次亚目恐龙的进化

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早工作开始于1984年,所涉及的是一类与我们所熟悉的禽龙关系相当密切的恐龙类群。这类恐龙在总体上被称为鸟脚次亚目(“鸟类般的脚”——源自这些恐龙足部结构与现代鸟类表面上的细微相似性)。通过详细比较当时已知的许多鸟脚次亚目恐龙的解剖特征,得出了一个进化分枝图。为了将这个分枝图转化为真正的系统发育关系,还需要将该类群已知的时间和地理分布标在分枝图上。

鸟脚次亚目恐龙的进化-恐龙探秘

通过这样的分析,这些鸟脚次亚目恐龙的历史呈现出一些令人惊讶的模式。首先,它似乎表明,与禽龙亲缘关系最近的类型(就是被称为禽龙类的类群中的成员)及与其关系最近的近亲(鸭嘴龙科的成员)的起源很可能是晚侏罗世时期大陆分离的结果。可能演化出这两个类群的祖先居群在这个时期被一条海道分开。伴随着这次隔离,一个居群在亚洲演化成鸭嘴龙类,而禽龙类则在其他的地方演化。这两个类群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时期似乎是彼此独立演化的。然而,在白垩纪的后半段,亚洲又与北半球的其他各大陆重新连接在一起,于是生活在亚洲的鸭嘴龙类显然能够几乎不受阻挡地扩散到整个北半球,无论在哪里接触到禽龙类,便将它们取而代之。

虽然禽龙类在晚白垩世时期被鸭嘴龙类替代的模式看起来相当一致,但还有一两个令人迷惑的反常现象需要进行研究。

曾经有一些写于20世纪初的报告,描述了产自欧洲(主要是法国和罗马尼亚)白垩纪最晚期岩石中的禽龙类。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类恐龙应该不会存活到晚白垩世时期,因为在任何其他地区,进化模式都是鸭嘴龙类替代了禽龙类。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们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发现了保存最为完好的这类恐龙化石。然而,系统发育分析促使考察队重新调查这些发现。新的研究证明,这种恐龙不是禽龙的近亲,而是代表了鸟脚次亚目一个较原始类群的延续时间异常持久的(残遗种)成员。这类恐龙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查摩西斯龙。因此,初步分析的成果之一是有关一类古老的、但显然不为人们所深入了解的恐龙的大量新资料。

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篇报告指出,在早白垩世时期的蒙古生活着一类与禽龙非常相似的恐龙。这篇引人浮想连翩的报告也需要进一步调查,以检验这类恐龙异常的地理分布范围——亚洲早白垩世时期——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像罗马尼亚的例子一样,又是一个错误鉴定其类别的事例。这份破碎的化石材料保存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古生物博物馆,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检验。得到的结果又一次出乎预料。这次早先的报告被证明是正确的,禽龙属本身似乎确实存在于早白垩世时期的蒙古,那里发现的化石碎块与欧洲非常知名的禽龙没有区别。

这第二个发现与1984年的分析中所建立的进化和地理假说并不完全一致。的确,近年来在亚洲以及北美能被最恰当地描述为“中”白垩世的时期出现了一批非常有趣的类似禽龙的鸟脚次亚目恐龙。这些最近的、正在不断积累的证据表明,最初的进化和地理模式存在许多重大缺陷,而后续的研究和新的发现会使这些缺陷逐渐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