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臀目恐龙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被认为是食草的,并且与今天的哺乳动物类似的是,它们似乎比其可能的捕食者要更多样化,数量也更丰富。
覆盾甲龙亚目(图28)是鸟臀目中的一个主要类群,其特点是它们的体壁上具有骨板,尾巴上装饰有尾槌或长钉状构造,运动方式几乎毫无例外地为四足行走。这类恐龙包括以标志性的剑龙(因其极小的脑袋、背上排列的大骨板,以及长钉状的尾巴而著名,参见图31)命名的剑龙类,以及披有重甲的甲龙类,它包括像真板头龙这样的恐龙。后者是像坦克一样的巨大动物,身上覆盖有非常厚重的甲板,甚至眼睑上都有骨片加固,尾巴末端长有一个巨大的骨质尾槌,据推测可能用它来击打潜在的捕食者。
角足龙亚目(图28)与覆盾甲龙亚目差别很大。它们的典型特征是体重很轻,不披甲,双足行走,但也有少数的确又回复到四足行走的运动方式。鸟脚次亚目是角足龙亚目中的一个主要类群。这些恐龙中多数体型中等大小(2—5米长),数量相当丰富(很可能填补了今天的羚羊、鹿、绵羊和山羊所占据的生态位)。这些动物,例如棱齿龙,在臀部保持平衡(就像兽脚亚目一样),具有适于快速奔跑的细长腿和能抓握的手,此外最重要的是,其牙齿、颌骨和面颊适于吃植物性食物。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整个时期,小型至中等大小的鸟脚次亚目恐龙相当丰富,但在中生代期间,许多较大型的恐龙演化出来;它们被称为禽龙类(因为其中包括像禽龙这样的动物)。在所有禽龙类中,最重要的是北美和亚洲晚白垩世特别众多的鸭嘴龙类。在这些恐龙中,有些(但不是所有的)确实具有很像鸭嘴形态的口鼻部,另一些具有变化范围很大的、颇为张扬的中空嵴状头饰(参见第七章);这种头饰可能被用于在社交时发出信号,特别是发出响亮的、像喇叭一样的声音。头饰龙类是角足龙亚目中的另一个主要类群,出现于白垩纪。这个类群包括奇特的肿头龙类(“厚头恐龙”);它们身体的大致面貌与鸟脚次亚目恐龙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头看起来很奇特——大多数头顶上有一个高高的骨质隆起,看起来隐约有点像鸭嘴龙类的头饰,只是肿头龙类的头饰是由实心的骨骼构成的。有人认为这些恐龙是白垩纪地球上“以头相撞的动物”——或许以类似于今天的某些偶蹄动物那样的方式。
最后还有角龙次亚目,这一恐龙类群包括序言中提到的传说中的原角龙,以及著名的三角龙(“长有三只角的脸”)。它们的颌骨前端都长有狭窄的单个喙,头骨的后缘往往具有皱领状的骨质颈盾。虽然它们中有些——特别是早期类型——保持了双足行走的生活方式,但相当多的种类身体长得很大,具有增大的头部,头上装饰有褶边似的巨大颈盾,眉毛部位和鼻子上长有大角。它们巨大的身体和沉重的头部导致其采用了四足行走的姿态。另外,人们还注意到了它们与现代犀牛的相似性。显然,正如这个过于简短的概述所示,根据过去200多年所获得的发现来判断,恐龙数量多、种类杂。即使到目前为止已有大约900个恐龙属为人们所知,这也仅仅是中生代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中的极小部分。遗憾的是,这些恐龙中有许多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了解:它们的化石根本没有保存下来。另一些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被坚韧不拔的恐龙猎人们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