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乌斯·瓦格纳-尧雷格(1857—1940)和疟疾疗法-浅论精神病学

时间:2023-12-04 14:19:02

尤利乌斯·瓦格纳-尧雷格(1857—1940)和疟疾疗法

在弗洛伊德于1939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之前,瓦格纳-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是唯一获得该奖的精神科医生。他被授予该奖是因为他在1917年首创了脑梅毒(当时称为麻痹性痴呆,即GPI)的疟疾疗法。在梅毒的有效治疗问世之前,一小部分慢性感染的病人大脑发生病变,导致了灾难性后果。病人发展到这一步常需要20年的时间,到那时他可能已经结婚生子、生活安定。这种病给19世纪社会带来的恐怖在易卜生(Ibsen)的戏剧《群鬼》中被生动地表现出来。精神症状的发生突然而又剧烈。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就是一个例子;他不明原因地抱住了在都灵街头受到虐待的一匹马,几天之内就被禁闭在了精神病院里。尼采11年后去世,从未能够康复。恶化是悲剧性的,且令人感到羞辱。它常伴随夸大妄想(所有那些在漫画中确信自己是拿破仑的病人就是这么来的),并最终发展为痴呆。

尤利乌斯·瓦格纳-尧雷格(1857—1940)和疟疾疗法-浅论精神病学

瓦格纳-尧雷格的治疗首先使用疟疾寄生虫感染病人,然后等待,并在病人出现高热时悉心护理。经过10到12个周期,高热就杀死了梅毒细菌。在这之后可以用奎宁来治疗疟疾。这种治疗十分困难,而且风险很大,但是总好过没有希望。就这样,远在有效的抗生素问世之前,麻痹性痴呆就被从精神病院完全清除了。疟疾疗法使人们重拾对精神病院的乐观情绪,并且对实施这种困难但有效的治疗的医生和护士来说,这种疗法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疟疾疗法还使精神病院与综合医院之间建立起了更为明确的联系,因为病人常常需要去综合医院进行治疗。通过这些治疗过程,人们开始认识到,非自愿住院的病人常常会配合治疗,于是引发了对是否需要强制病人住院的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