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赋予计算机情绪?
赋予计算机情绪是非常有用的,这有很多原因。首先,与一个情绪化的电脑互动要比和现在这些呆板的机器互动更容易、更愉快。想象一下:每次你坐下来打开电脑时,它就会扫描你的面部表情,从而识别你的情绪状态。星期一的早晨,当你开始工作时,你的电脑发现你心情不好。这时,这个有情绪识别能力的台式电脑不会像今天的电脑那样只是要你输入密码,它可能会给你讲个笑话,或者建议你先读一封令人愉快的电子邮件。也许根据以前的经验,它知道你讨厌这样的方式,此时,它就会不理你,直到你平静下来或者喝完一杯咖啡。和现在这些呆板的电脑相比,用这种情绪智能电脑工作要更有效率。
上述情节并不只是幻想。计算机已经能够识别一些情绪了。伊凡·埃沙(Ifran Essa)和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两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程序,可以使计算机识别6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当志愿者作出某种表情时,电脑识别的准确率达98%,比人类识别的准确率还要高。如果电脑识别情绪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它们肯定不久就能够获得表达情绪这一更高级的能力,甚至还能够感受到这些情绪。也许在今后,计算机反而会认为人类是没有情感的。
除了为台式电脑提供情绪智能型界面外,情绪电脑还有什么其他用途?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罗莎琳德·皮卡德(Rosalind Picard)列举了如下用途:
·人工面试官,通过对应聘者的肢体语言给予反馈来训练应聘者;
·情感语音合成器,使有语言障碍者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能真正有感情地说话;
·失败监视器,使生产者对产品的便捷程度进行评估;
·穿戴式电脑(“智能服装”),对情绪状态给予反馈,使人们知道何时需要休息,以便缓解压力。
所有这些用途都和赋予电脑识别人类情感并给予反馈的能力有关。但是如果赋予电脑感受自己情绪的能力呢?这种能力又有什么用途呢?
我在第二章中谈到自然永远不会进化出斯波克时,已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一个没有情感的生物在这个危机四伏、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是无法生存的。情绪不是奢侈品,更无碍于明智的举动。情绪对于任何高级动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点也适用于移动机器人。机器人一旦离开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它就会遇到活动的物体或深坑等危险。如果这个机器人是由人遥控的,人可以指挥机器人绕开障碍。但是让机器人总是依赖于人的指挥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不总是可能的。当宇宙飞船“深空一”号在1999年7月飞过小行星布拉耶时,由于离地球太远,地面控制无法指挥它的所有行动。无线电波从地球传到宇宙飞船上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它必须立即作出决定,用机上的自动导航(auto-nav)软件来自己设计路径,甚至要决定拍照的时机。
美国宇航局需要更多这样的“无线”技术,因为这样可以使昂贵且不堪重负的深空网得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而不只是对航天器进行日常监控。这种技术还可以使无人驾驶的飞行器能够实时应对突发事件,而不是等待地面指令。由于多数像“深空一”号这样的航天器的飞行速度为5万公里/小时,因此,节约时间就尤为重要。
自动导航软件刚刚起步。智能机器可以自己作决定、应对突发事件,它除了应用于空间飞行器之外,还可用于许多其他领域,例如炸弹拆除、显微外科手术、搜救行动,以及间谍活动。在这些情况下,一个无法探测危险并作出反应——即没有恐惧感——的机器人是不可能长时间生存的。一个机器人可能同时有几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如避开障碍物、加油、照相、尽快返回地球,这就需要有内部目标管理系统。目标冲突的问题被计算机科学家称为“机器人的困境”。早在1967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人工智能的先驱之一——就提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使机器人具有情绪。
西蒙的论证简单而巧妙。任何一个动作主体在同一时间内能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是动物还是机器人。因此,如果该主体有一个以上的目标,为了使每项活动都能达到目标,它就必须合理安排时间。然而,除非环境极为稳定和良好,否则该主体必须保持警惕,根据外部变化迅速改变行动。假设一个机器人有下面两项任务:第一,从一个小行星上采集岩石样本并当场分析;第二,将这些样本安全带回地球。设想一下:当这个机器人正兴高采烈地坐在小行星上对刚收集到的石块进行化学检测时,一块碎石朝它飞驰而来。除非这个机器人具有某种“中断机制”,否则即使它可以成功完成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西蒙认为,情绪就是这种中断机制,并以此来定义情绪。换句话说,当我们在自己和其他动物身上观察到这种中断机制时,我们把它命名为了“情绪”。这一定义不是神经生理学或行为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功能定义和行为定义都是根据可观察的行为来定义心理过程,但是与完全的行为主义者不同,功能主义者认为发生这些行为并非产生这一心理过程的必要条件。其他心理过程也可导致这种行为的出现。根据西蒙的功能定义,情绪是一种导致中断行为的心理过程,它使主体对突发的环境改变作出快速反应。
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快速。很多心理过程都可以使其他过程中断,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能对突发的环境改变作出快速反应。许多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某种心情的逐渐积累,直到它强大到能够打断我们的思维。西蒙将情绪定义为迅速反应的中断机制可能过于狭隘了。他的定义适用于突如其来的基本情绪,但是对于爱和嫉妒等高级认知情绪就不太适用了,这些情绪通常出现得较慢——至少长于几秒钟。与许多恰当的定义一样,西蒙的这一定义虽然突出了一个重要特点,但并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