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时间:2024-12-04 20:35:02

自恋

这个词最初用来形容一种爱上自己而非他人的性变态。后来扩展为指任何形式的自恋。因为自尊对精神健康是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恋被认为是正常的。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将原欲指向两个方向:朝向自己(自我情欲)和朝向他人(对象情欲)。当一个人恋爱时,他的大部分情欲都投给了他所爱的人。当一个人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患病后,他都变得更加沉湎于自我的世界,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变得相对较弱。自恋的极端形式表现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指向他自己;在癫狂的状态下病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忧郁状态下表现为过分担忧地一味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不考虑任何其他事情。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情感发展的自恋阶段,或称初级自恋,在这个阶段只会对自己有原欲投入,而对对象产生性欲要在这个阶段之后。他将此阶段描述为性欲本能获得了自体情欲的满足。因此,精神或身体疾病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回归婴儿成长的早期阶段的结果。

自恋-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至此,弗洛伊德已经断言有两种本能:与自我相关的自我保存本能和与其他对象相关的性欲本能。于是他下结论说,自我保存和自恋实际上是一回事,关键是对自我的性欲程度与对其他对象的性欲程度相对不同。

正如厄恩斯特·约内斯在他撰写的弗洛伊德传记第二卷中评论的那样,弗洛伊德的文章《论自恋:导论》(《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IV. 73-102)正好对那些指责弗洛伊德将任何事情都归于性的批评家有利。最初,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保存本能与性本能不同,而且可能与之发生冲突。通过强调对他人的爱只是转向外界的自恋而已,弗洛伊德似乎在表明,性欲冲动实际上是精神能量的唯一来源。这种观点很快就被修正了。

弗洛伊德本质上是个二元论者,他习惯性地将精神现象解释为两个对立面之间的交互或冲突。他可能是最先意识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具有强迫性个性的人的特征,这类个性的人对与之相关的人显然表现出“矛盾”心理,他们通常很难作出决定,因为他们不能调和两种对立的思考。爱和恨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密切关系中可以明确区分的两种对立关系;当这种紧密关系一旦破裂,爱通常转变为恨。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恨与自我保存的努力紧密相联。他继续陈述道:

恨,在与对象的关系里,是先于爱的。它源于有自恋性质的自我对外界涌入的刺激所采取的原始批判。作为抗拒由对象引起的不快的一种表达,它总是与自我保存本能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性欲和自我本能会容易发展成对立面,在爱恨之间往复。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IV. 139)

“外界涌入刺激”的说法可能显得含混不清,除非我们在此重温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之一,即有机体总是在寻求除掉令其不安的刺激,无论它们是源自外界还是源自内心本能的紧张。第二章谈到过“有机体希望通过释放所有紧张来达到一种平静的需求”。弗洛伊德继续谈到,

神经系统是这样一种机制,其功能可以是除掉感受到的刺激,或将它们降至最低限度,或者,如果可行的话,保持自身处于不受任何刺激的状态。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IV, 120)

弗洛伊德最初的歇斯底里症和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研究需要将心灵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这个简单的模式假定:潜意识即使不完全是,也主要源自压抑,因此它包括冲动、思想及感情,这些对于有意识的自我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在20世纪头20年里,弗洛伊德逐渐意识到这个模式是不恰当的。例如,根据这种模式,制造压抑的动源一定是自我,心灵中有意识的那部分。然而,躺在躺椅上的病人表现出的抗拒却表明仿佛压抑的动源存在于潜意识部分。也就是说,当危险或讨厌的话题浮现在自由联想中时,病人就会停止自由述说,声称他什么都没有想起,或者他忘记了谈过什么,或者用其他方式闪烁其词。弗洛伊德说,

制造压抑和保持压抑的力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表现为抗拒。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IX. 14)

但是这意味着,只和意识相连的那部分自我其本身可能是潜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这个词最好被用作描述性形容词,而不是局部解剖学中的名词。尽管所有被压抑的事物都是潜意识的,但是并非所有潜意识的事物都是被压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