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纷争与政治两极化
然而,福克兰群岛之战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英国很快就回到工会罢工、经济衰退和社会不满的老状态。其中的一个典型例证是1984年3月开始并持续了一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警察与煤矿工人纠察队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英国矿工工会内部也存在分歧,表现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重要煤矿一直在工作。结果是矿工工会遭遇惨败,更多的矿井被关闭了。
由于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核能的普遍存在,煤炭在英国能源供应方面的主导地位遭到削弱。所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矿工罢工迫使政府让步的这一招术已经不再一试就灵。然而,煤矿工人大罢工引发了白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系列罢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中学教师与政府的长期争端导致了1985—1987年间英格兰与威尔士中学教学的许多中断。
80年代初期的这些矛盾被撒切尔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激化了。这届保守党政府似乎是20世纪英国历届政府里最偏右的。与此同时,托尼·本(Tony Benn)发起的回归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草根运动使工党急转向左。两党的战后共识似乎荡然无存。有人引用W. B. 叶芝(W. B. Yeats)的话来评价当时的情景:“最好的缺乏任何信念;最糟的充满无限热情。”工党内部持不同政见的右派人士组成了一个新的党派,这就是坚持凯恩斯式的经济中庸路线、坚持工资政策、欧洲主义以及核威慑的社会民主党。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人们对经济悲观失望,1983年6月的大选中撒切尔与保守党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获得了397个议席,而明显被削弱的工党获得209席。自由党获得17席,而社会民主党只得到6席。
对中间立场将会被政治大潮卷走的新恐惧因其他方面更有希望的发展而减轻。英国经济的变化并非没有好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变化是国民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变的结果——北海石油的自给自足加强了英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特力量和地位。财政收支突然间朝着有大量和持续结余的方向发展(直到1986年)。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支配地位的减弱。英国人在创新与科技方面的聪明才智远没有用尽,这表现在石油、电子、以协和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亨伯大桥、高速列车、海峡隧道以及电脑芯片等科技成就上。
在80年代中期,许多迹象表明这些发展有助于产生新一轮的富足现象,至少在英格兰南部、英格兰中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安格里亚是这样,而后者的发展尤其明显。像斯温登和贝辛斯托克这样的城镇发展迅速。英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并在1987年初达到了4%的增长率。这得益于英镑的贬值和一些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人们注意到,这次的增长较多地依赖于金融服务、信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而较少依赖于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英国的制造业在生产率方面仍然落后于1970年以前的水平。
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86年10月27日发生的伦敦城的“大爆炸”改革,主要表现是几乎隐形的、高度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股票交易所依赖的交易员。这反映了资本市场新的国际化趋势。这次改革还顺带促成了邻近的伦敦东区几十年的破败和无人过问状况的改善。社会上出现的“雅皮”现象引起了广泛争议并经常遭受诟玻“雅皮”指的是年轻、会挣钱的职场人士,他们大多从事股票交易、投资或商业银行等职业。
对许多英国公民来说,在经历了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危机后,生活似乎突然变得轻松了。自有住房率继续攀升。到1987年底,总人口中三分之二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股票持有也更为普遍。政府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电信体系、英国天然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以及机场(接下来还有80年代末的水电)被先后私有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工会在公众中的信誉似乎在下降。工会的会员数量则更是如此,从1980年的大约1,300万会员下降到1987年的900万,到1999年时,会员数还不到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