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亚派和巴涅尔派-19世纪英国

时间:2023-12-03 23:59:03

芬尼亚派和巴涅尔派

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芬尼亚爱尔兰独立运动有其历史渊源:1798年的起义,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丹尼尔·奥康奈尔力图取缔1800年联合法的失败行动,以及1845—1846年和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芬尼亚运动在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发动了起义。1867年,它在英国搞了一系列炸弹爆炸事件,举国震惊。其中著名的一起是炸伦敦的克拉肯威尔监狱,致使一百多名无辜的人死亡。芬尼亚运动绝不代表爱尔兰普遍的观点,但是考虑到它有朝一日可能会变成爱尔兰普遍观点的危险性,自由党政治家们还是准备让步,格莱斯顿尤其如此。1869年撤销爱尔兰圣公会的国定宗教地位,1870年的土地法,1873年的一部未通过的大学改革法(被爱尔兰自己的议员否决了):这些法案都有意表明,威斯敏斯特可以给爱尔兰大众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这些改革还不够。艾萨克·巴特(Isaac Butt)领导的自治协会十分活跃,而原本一直在爱尔兰政治上占优势的自由党则迅速后撤。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农业不景气更使形势大大恶化。

芬尼亚派和巴涅尔派-19世纪英国

1877年,查尔斯·斯图尔特·巴涅尔(Charles Stuart Parnell,他和巴特同是新教徒)成为自治党领袖,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直到1890年因离婚丑闻而下台。巴涅尔总是毫不犹豫或毫无窘迫感地准备利用一切可能的政治形势,但即使这样的强硬路线在某种程度上也赶不上为农民争取个人拥有土地权的土地同盟。1879年,巴涅尔多少带着复杂心情担任了同盟主席。土地同盟使“暴力”型的芬尼亚派和“道义”型的巴涅尔派强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族主义的、天主教的人民阵线。在1879至1882年农业最萧条时期的“土地战争”中,土地同盟发动持续的斗争反抗驱逐佃户的行为;他们用暴力处理驱赶事件,用联合一致、不与之交往的办法“杯葛”驱逐佃农的人(“杯葛”因查尔斯·博伊科特上尉[Captain Charles Boycott]而得名,他在面临社会、经济上被孤立起来的局面时精神崩溃)。爱尔兰乡村的暴力事件,1882年爱尔兰事务首席大臣、格莱斯顿的内侄婿弗雷德里克·卡文迪什勋爵(Lord Frederick Cavendish)的遇刺事件,使英国的有产阶级感到震惊并骇惧,因为正如我们了解的,英国早已习惯很低的暴力犯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