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萧条-19世纪英国

时间:2023-12-03 22:49:02

农业萧条

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代农业人赢得了财富,过着特罗洛普的巴塞特郡小说系列中描绘的那种安谧的、悠闲的郡县上层社会生活。1868年,联合王国80%的粮食消费仍由本土自给。然而,尽管有了“高级农作”,许多地区,尤其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乡村,仍然是令人遗憾地匮乏资金投入。直到20世纪初期,苏格兰高地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一般仍使用人力耕地和人力扬谷。

农业萧条-19世纪英国

19世纪70年代,连年歉收,北美大草原的开发,加之从那里以及海外羊毛产地到英国的海运更快捷更便宜等因素,引发了“大萧条”的局面。只有牛奶、干草和麦秆儿产品没有受到外国激烈竞争的冲击。具体说来,粮食价格大降,打击了英国以产粮为主的东部地区;可是农场主,尤其是小农场主却在很长时间里不愿接受粮价会一直低迷的现实,或者也无法顺应对奶产品的新需求。畜牧业为主的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则不那么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而农业的萧条更使其下滑加速:1851年时,农业占国民收入的20.3%,而到了1901年时只占6.4%;英国的食品和羊毛等农业原料已大半靠进口,正是这一事实将会大大影响战略决策。保护农业的呼声甚至在托利党内部都引不起多少反响,当然就绝对谈不上会改变自由贸易的财政制度。一些自由党的土地改革者认定不搞保护主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鼓吹用小农场的方式解决问题(1885年发起了“三英亩地加一头母牛”的运动)。为苏格兰高地设立的小佃农委员会(1886年)得到授权,建立不受地主干涉的小佃农团体,这是英国本土土改取得的唯一实质性成果,然而从其长远的成效看,也是很显著的成果。

有种种原因造成了大面积的乡村人口缩减,如工时较短而报酬较高的城镇工作的吸引力、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械化和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农业大萧条等。大规模出走的人群多数流入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城镇,有些进入煤田(尤其是威尔士的煤田),有些去了殖民地,还有的入伍当兵。1861至190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乡村男劳力总数减少了40%多一点;妇女在城里不易找到工作,故总人数减少得不那么显著,由此造成乡下性别比的显著失衡。不过许多未婚女性通过诸如青年女子友好会这样的援助机构进入城市当家庭佣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