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铁和纺织品
除了农业,英国还有三大产业部门:煤、铁和纺织业。前两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本设备、基础设施和未来发展的选择权;但纺织品在1750年时占出口总值的50%以上,而到1800年时已经超过60%。棉织品在1750年还微不足道,可是1810年时已经占了39%的份额。煤炭产量在18世纪下半叶翻了一番,这是因为蒸汽泵使更深的、产量更高的矿层得以开采,而畜力牵引的铁轨车辆则能跑越来越远的距离,将煤拉到水运码头。战争的需求、使用煤而非木炭进行熔炼、18世纪80年代搅炼和轧制锻铁方法的完善,凡此种种都刺激了铁生产,1788至1806年间铁的产量增长了200%。但是,纺织业才是那牵引着工业化的滑翔机飞上天空的动力。
毛织品一向是英国的特产;当然,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亚麻制品这种原先欧洲大陆的优势产业也正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发展起来。棉织品的上升势头一来得益于其容易适应机器生产,二来也因为美国南方种植园的蓄奴制能够满足激增的棉花原料需求量。新的机器还十分粗糙,但是对机器需求的上升说明劳工抵制机器的问题已经解决。18世纪30年代,当约翰·凯(John Kay)想推出他发明的(使织工产量翻倍的)飞梭织机时,机器被捣毁了;到了70年代,不仅凯的机器被重新推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手动詹妮纺纱机(一种多纺锤的纺车)和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的水动纺纱机也一起问世。这最后一种连同容纳细纱精纺机所必需有的大厂房从德比郡的河谷向兰开夏郡和苏格兰一路铺排过去。在竞争迫使价格下降之前(1784—1832年之间降幅达三分之二),业者可以赚到大钱。阿克赖特精明地利用自己的专利权,赚了20万英镑,还得到了准男爵的爵位。托利党未来首相的父亲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靠棉布印花起家,最终竟雇用了1.5万名印染工。据罗伯特·欧文的估算,1799至1829年间,他的新拉纳克纱厂在回报5%的红利之后,还为他和合伙人净赚了30万镑的利润。有20年左右的时间,即便使用手摇纺织机的织工也能挣得一份殷实的财富。后来引进了机械动力织机,爱尔兰移民充斥劳动力市场,1815年后,退役军人也加入了劳动力大军。这些都使织工的境遇成为那个时代最触目惊心的一幕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