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与辩论
讽刺与辩论是汉诺威王朝初期出现在英国的现象。谈到这方面,最好不要把南海泡沫事件看成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大结局,而应看成是18世纪中期繁荣、庸俗和重商主义的一个壮观开常这种戏剧比喻在此特别恰当,因为这个时期在表演艺术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18世纪20和30年代,伦敦剧院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其政治作用日益加强。在朝廷采取行动于1737年获得广泛的审查权力之前,伦敦的剧院以及报刊一直充当论坛,掀起一场愈来愈激烈的批评运动,矛头直指泡沫事件期间和之后新兴的那个社会。
最能体现这种批评力度的是1728年获得巨大成功的约翰·盖伊的《乞丐的歌剧》。虽然不能肯定该歌剧是否真的意在进行政治讽刺,但很说明问题的是当时的舆论氛围立刻认为它是这样一部作品。盖伊反映的就是当时人们普遍忧虑的问题,即英国社会制造出的错觉和虚假幻觉。它很明显地将乔治二世的宫廷描述成小偷的厨房,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与伦敦黑社会的道德观等同起来。菲尔丁后来又更进一步,毫不留情地把乔纳森·怀尔德与罗伯特·沃波尔作比较。在蒲柏的《群愚史诗》、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以及博林布鲁克的《手艺人》中也都有非常相似的主题,所有这些都是令人瞩目的十年辩论和讽刺的产物。其中许多东西是人们所熟悉的,比如退回到古典主义中去,呼吁乡村价值观念,展现乡村田园生活的魅力,尤其是对18世纪初期的重商主义造就的那所谓人造金钱世界进行不懈的批判。在这些方面,的确可以说沃波尔时代文学和新闻中的谩骂是这股奔流了多年的潮流的最后一次喷涌。但是,这种批评在启示未来方面,或正面地积极地分析其他可能性方面,显然存在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