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对抗-美国简史

时间:2024-12-04 14:26:03

冷战对抗

早在二战期间,因为斯大林敦促美英开辟第二战场,美国、英国和苏联这“三大国”的同盟关系就曾一度紧张。战争胜利后,同盟关系迅速解体。英帝国实力或许正逐渐衰落,而美国为了捍卫其全球战略和经济利益,与苏联之间出现了敌对状态。因为过于担心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威胁,斯大林在波兰和东德建立了亲苏政权。在西欧,意大利和法国的共产党也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1946年2月,斯大林发表了一次不友好的谈话,公开抨击“西方帝国主义”。同年3月,在杜鲁门总统的故乡密苏里州,温斯顿·丘吉尔作出了回应,声称苏联已经在欧洲拉起了一道“铁幕”,必须予以还击。冷战爆发。

冷战对抗-美国简史

在联合国,苏联反对美国要求在国际上控制核能的计划,(合理地)指责美国这样是为了使美国的核优势常态化。二战期间,伊朗由同盟国共同控制,而战后,苏联直到1946年5月才迫于美国的压力从伊朗撤军。(美英公司随即就进口伊朗石油达成了协议。)在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军与反革命君主发生了战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言中建议国会对希腊提供帮助。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曾建议杜鲁门,要想在国会中获得两党的支持,就必须“把美国人吓得魂飞魄散”。杜鲁门在发言中采纳了这一建议,声称希腊内战及其领国土耳其的政治动荡是全球范围内自由与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而这种斗争将决定世界的命运。同年6月,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提出了支持欧洲复兴的大规模援助计划。在推动欧洲复苏的同时,马歇尔计划也起到了限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作用;为美国出口设备生产企业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促进了多边经济合作,为未来欧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矗

1947年7月,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对“遏制战略”进行了概述,奠定了冷战早期的意识形态框架。(文章署名“X”,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凯南是真正作者。)

莫斯科政府不断在周边地区寻找突破点,因此,凯南提出西方国家必须采取警戒措施,将苏联的势力范围遏制在现有范围内。凯南的战略建议从本质上讲是防御和谨慎型的,但是美国其他行政官员和华盛顿的决策者却极大地扩展了凯南的观点。出于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日益加深的恐惧,他们敦促美国应大规模扩张军备,包括核武器。

1948年2月,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Klement Gottwald)领导的亲苏集团发动政变,在捷克斯洛伐克夺取了政权。同年6月,在美国政府准备承认西德政府的同时,苏联切断了通往位于东德腹地的柏林的陆上通道。美国政府为避免战争风险,并未企图突破封锁,而是组织了大规模的空运,保证柏林的物资供应。1949年5月,苏联结束了封锁。在美国的支持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并加入了美国领导下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东德,苏联政府支持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丘吉尔的铁幕注定要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现实。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击溃了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府,随后中苏建立同盟关系,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共产主义将不可阻挡地在全球扩张的担忧。

1949年9月,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杜鲁门总统随即授权研究杀伤力更大的氢弹。在全球热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50年制定了颇为悲观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将冷战描绘成半宗教性质的斗争,指出美苏之间是生死之战,而苏联在“一种新的疯狂信仰的鼓动下”正致力于争夺“全球主导地位”。《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将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化为可能带来世界末日的对抗,认为外交手段无法解决问题,也无法找到缓和危机的方法,未来将“长期处于紧张局势和危险之中”。尽管美国人“实力占优却深陷危机”,只有大规模扩军可以保护美国人民。《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标志着冷战意识形态斗争升级,它将这场斗争描述为零和较量,一方获胜就意味着另一方失败。早前的伍德罗·威尔逊和更早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都提出过美国的世界责任,第68号文件则是这种世界责任的军事化版本。

与很多人预料的不同,真正的较量并没有发生在欧洲,而是在遥远的朝鲜半岛。1945年,日本结束对朝鲜半岛的占领,苏联和美国以北纬38度线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1950年7月25日,在莫斯科的授意下,朝鲜人民军跨过分界线,向南进发。趁着苏联当时正抵制参会,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采取军事行动。同年9月,在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在仁川进行两栖登陆,将南下的朝鲜人民军军队逐回38度线以北,并进一步向北推进。12月时,麦克阿瑟的军队抵近中国边境,大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入作战。麦克阿瑟意在推翻中国的共产党政府,在写给支持他的议员的信件中,麦克阿瑟还对杜鲁门的命令提出了批评。1951年4月,杜鲁门以不听从命令为由撤销了麦克阿瑟的指挥权,但麦克阿瑟回国时却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停火协议随后开始,但是战斗却一直延续到1953年。由于处在二战和越南战争之间,朝鲜战争有时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却导致36,516名美军士兵死于战斗和其他原因,联合国军中其他国家士兵伤亡也有3,000多人,而中国和朝鲜方面死伤的士兵和平民人数则更多。60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仍然处于分裂状态。

二战英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赢得了195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大眩美国对冷战的投入加大。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亚洲和中东建立了反共军事同盟。(1947年建立的)中情局策划的政变推翻了伊朗(1953年)和危地马拉(1954年)的反美或左倾政权。美国舆论机构在铁幕另一侧煽动抵抗运动。然而,1956年,当苏联出动坦克镇压匈牙利起义时,美国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美国的中东政策也存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美国政府一方面抵制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保护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却不顾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在1948年支持犹太人复国建立了以色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的继任者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缓和了苏联政策,甚至批评了斯大林的独裁统治。然而,美苏之间的核军备和导弹竞赛仍在继续。1957年10月,苏联科学家发射了第一颗太空卫星“伴侣号”,这让美国紧张得立即采取措施加强数学和科学教学研究。

1958年,迫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民众反核武器的压力,美国和苏联暂停了大气层核试验。1959年,冷战的局势继续缓和,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问苏联,赫鲁晓夫则到访美国。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原计划在1960年的巴黎峰会上会面,但当时古巴危机阴云密布,随着苏联在国内击落一架美国间谍侦察机,会谈未能如期举行。

1960年总统选举中,理查德·尼克松惜败于充满魅力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年轻的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肯尼迪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对于美国这个一直以来存在反天主教传统的社会而言,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上任不久,肯尼迪就宣布成立和平队,招募美国青年到发展中国家从事两年的志愿工作,这一举措广受好评。然而,肯尼迪上任后,在国际关系上可谓出师不利。在1961年的维也纳峰会上,赫鲁晓夫认定肯尼迪软弱、缺乏经验,因而威胁再次对柏林进行封锁。在一次电视讲话中,一脸严肃的肯尼迪就可能出现的核战争发出警告,并宣布美国将加快民防建设。

与此同时,古巴成为冷战的新战常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领导起义军,在1959年推翻了亲美派铁腕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的政府,并很快建立了古巴与苏联的同盟关系。1961年,接受美国中情局特训的流亡者进军古巴,意在推翻卡斯特罗政府。这次行动最早由艾森豪威尔批准,并得到了肯尼迪的认可。然而,行动彻底失败。受此鼓励,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目标直指美国东海岸。1962年10月,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了这些导弹,肯尼迪要求苏联撤回导弹,并对前往古巴的苏联船只进行拦截。随后几天,核战争似乎一触即发,最后赫鲁晓夫作出了让步。美国承诺绝不入侵古巴(此外,肯尼迪总统的哥哥、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协商了一项秘密协议,美军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回导弹。在经历了这些磨难后,美苏双方决定采取外交措施。1963年,随着美国国内反核武器运动的浪潮益发高涨,美苏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永远禁止大气层核试验,并安排就限制军备举行进一步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