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与全球霸权
1930年,几乎没有美国人会预见美国将很快卷入另一场战争。事实上,1918年后出现的对抗威尔逊国际主义路线的运动,反映了美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一个传统,那就是避免卷入外国事务。“扒粪运动”揭露了银行家和企业家如何推动美国在1917年卷入一战,强化了国人对国际主义路线的反对。截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平运动席卷了美国大学校园,国会通过一系列中立法案,防止美国卷入未来争端。
国际局势的恶化表明美国的希望是多么幼稚。在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带领下,意大利法西斯在1922年攫取了政权。1937年,崇尚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日本入侵中国,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进行了大屠杀。在德国,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国家社会党(纳粹政党)在1933年上台,恐吓国内反对派,并实施了在德国境内清除犹太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政策;撕毁了惩罚性的《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东部国境以外的区域寻求“生存空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领导的法西斯军队进攻西班牙民选共和政府,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爆发,预示着未来即将出现的冲突。希特勒支持佛朗哥,而苏联则向共和政府联盟内的共产党人提供协助。美国志愿者组成了亚伯拉罕·林肯旅团,与西班牙共和军携手作战,直至共和军战败。
1939年,希特勒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条约规定,苏德两国秘密瓜分了波兰。条约完全无视了苏联自己提出由共产主义者和非共产主义者联合组成人民阵线以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倡议,让支持这一倡议的美国人大为失望。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1940年春,德国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和比利时,并攻入法国。6月,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纳粹飞机随后对英国城市进行了轰炸,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向美国求援。
尽管罗斯福也认为美国终究会参战,但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美国至上”运动凸显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氛围,1937年,罗斯福间接地提出了“隔离”侵略国的主张。1939年9月欧洲战事全面爆发后,罗斯福强调了美国的中立政策,但也声明他不能(像威尔逊那样)要求美国人民在思想上保持中立。1940年,国会通过扩军法案,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征兵。根据《租借法案》(1941年3月)的要求,国会批准贷款70亿美元,帮助资金有限的英国购买美国军火。在罗斯福的批准下,美国护航舰队护送军火运输船只横跨大西洋。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11月即推进到莫斯科近郊。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用飞机袭击了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舰队,炸沉炸毁19艘美国军舰和150架飞机,造成2,335名美军士兵死亡,美国的暧昧态度终结。第二天,美国国会向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宣战。志愿者和应征入伍者涌入军事训练营,工厂转向军用生产,美国人团结一心参战。在战争时期的几次会晤中,罗斯福和丘吉尔结成了“大联盟”,以协调总体战略和战争目标。
在欧洲战场上,联军先是在北非击败了埃尔温·隆梅尔(Erwin Rommel)将军率领的德国部队,随后在1943年初占领了西西里,随后攻入意大利,并一路向北挺进。7月,意大利退出二战,到1944年夏天,意大利境内的德军撤出。1944年6月6日(登陆日),在美国将军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的指挥下,16万盟军士兵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这也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陆两栖作战行动。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固抵抗,但是盟军很快横扫法国,并在8月份解放了巴黎。1945年初,盟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美英轰炸机对德国工业基地进行了轰炸,并对柏林、汉堡和其他城市进行了轰炸。1945年2月的一次轰炸彻底摧毁了多瑙河畔的美丽古城德累斯顿,共计炸死2.5万人。1944年起,德国用V-1和V-2飞航式导弹对伦敦、安特卫普等城市进行了密集袭击。“全面战争”的时代到来,双方甚至刻意将平民作为攻击目标。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线突破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包围,将侵略者赶出苏联。苏联军队随后横扫东欧,并于1945年4月攻入德国。苏联在东线进军的同时,美英等其他同盟国军队则从西线压进,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1944年12月,德国发动了反攻,是为坦克大决战,德军战败。苏联攻入柏林时,希特勒和情妇在地下掩体中自尽身亡。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罗斯福总统却于4月12日死于脑出血,未能活着看到胜利这一天。罗斯福逝世后,他的副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继任总统。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后曾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攻占了西方殖民帝国的众多领地。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在1942年被日军攻占。媒体报道了日军暴行,包括针对在菲律宾被俘美军的“巴丹死亡行军”事件,加深了美国对日本的仇恨。为了扭转战局,美军采取了“越岛作战”战略,一步步逼近日本。1943年2月占领了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后,美军击溃日军的顽固抵抗,先后攻占了吉尔伯特、马歇尔和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2月,美国从日本手中夺回了菲律宾。1945年3月,美军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的硫磺岛,美军士兵在折钵山山顶插上美国国旗的照片更是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标志性形象。日本本岛的最后一道防线冲绳岛在6月投降。美国在一系列海战中也取得了胜利,包括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1942年)及莱特湾战役(1944年10月)。美国轰炸机从新建的海岛机场起飞,对日本城市进行了轰炸。1945年3月,375架B-29轰炸机对东京进行轰炸,引发了风暴性大火,估计共导致10万人死亡。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摧毁了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数万人死于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冲击波和火灾,核辐射致死人数更多。原子弹基于欧洲物理学家的理论研发,这些物理学家有的是作为纳粹难民移民到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拨款资助了这个名为“曼哈顿计划”的秘密战时项目。原子弹的各个部件分别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德、田纳西州的橡树岭、芝加哥大学和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组装,并于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试爆成功。随后,(当时正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参加战后盟军领导人会议的)杜鲁门总统批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美国于8月6日在广岛投下原子弹。两天后,苏联兑现了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对日宣战。在长崎原子弹引爆五日后,日本宣布投降。因为核物理研究的发展和曼哈顿计划,空战时代已经出现的大量平民伤亡变得更加严重,只需要一颗炸弹就能够迅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使用原子弹是否合理呢?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即使不使用原子弹,日本也会在1945年晚些时候宣布投降,尤其是如果盟军同意保留裕仁天皇(后来盟军确实也同意了)。另有一些历史学家发现,美国在苏联承诺的对日宣战时间的几个小时前引爆原子弹,这与华盛顿对战后美苏关系的考量有关。不管答案是什么,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了杜鲁门在战争胜利时的结论:原子弹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减少了美国的伤亡。与1918年一样,兴奋的人们涌上街头庆祝二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