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人:其人、其事、其时代
“维京人”一词最早是在古英语中使用的。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该词出现过三次,意为“劫掠者”,显然是指沿海地带的劫匪,而不是绿林强盗。在遭受斯堪的纳维亚人袭掠的其他国家,人们并不使用这个词语,而西方观察者对这些侵袭者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比较关注这些侵袭者的宗教或宗教信仰缺失的情况,他们因而被归入异教徒之列。在《爱尔兰编年史》中,人们常常认为他们与本地居民迥异而称他们为“噶依尔”或“外乡人”。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则根据这些人大体来自哪里而称其为“北方人”或“丹人”,不过在使用这些称呼时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并未考虑其实际的起源之地。最后,或许是因其作为较引人注目,他们被称为“海盗”。
最初,斯堪的纳维亚人自认为是某些特定地区的居民,诸如日德兰人、西福尔人、霍达兰人等等。他们忠于自己的首领,但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民族观念。他们的军队由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各地的兵士组成,是奥拉夫(Olaf)、斯韦恩(Svein)、索凯尔(Thorkel)或克努特(Cnut)的追随者。尽管如此,他们却操着相同的语言(语言学家称之为“古诺尔斯语”),在服饰、艺术和宗教等方面拥有同一种文化。随着民族认同感的逐步增强,他们开始使用民族称呼。后来,“丹麦人”就用于指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而“挪威人”则用于指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及至11世纪,“维京”(viking)作为词根再次出现于古诺尔斯语之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侧重的意义有所不同。在《克努特挽歌》中,作者称克努特的军队为víkingar,以突出其凶猛;该词亦在11世纪的如尼石刻上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在海外劫掠、在家乡受到尊崇的儿孙们,以及当地的小混混。到了13世纪,在《冰岛人萨迦》中,该词被用来指海盗,但这个词在西欧中世纪文献中的使用并不普遍。19世纪,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维京人”一词才在斯堪的纳维亚得以广泛使用。1807—1808年,近代英语中才第一次收录了这个词;1828年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推出《海盗》一书,此后该词再度流行开来。
关于“维京”这个术语的实际来源,一直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无论是古英语还是古诺尔斯语中的词形,均从一个表示“撤离”、“离开”的普通日耳曼语动词发展而来;有人则认为,该词与古冰岛语中意为“海湾”或“小河”的vik一词有关;也有人认为,该词是指那些居住在奥斯陆峡湾一带Vik或Viken地区的居民,他们为了摆脱丹麦人的控制,开始侵袭英格兰;另有人则认为,该词源自vika一词,意为“轮值或替班水手”;还有人认为,该词源于古冰岛语动词vikya,意为“避开”,或源自于古英语中的wic一词,指“兵营”。
无论“维京”一词的词源是什么,大多数斯堪的纳维亚人显然并不是海盗;只有那些从事海盗劫掠活动的人才算是名副其实。但若因此而放弃使用这一术语显然也不合适,因此,一般仅限于用它来描述那些从事劫掠或者其他战争行为的人,在现代语境下作为形容词或名词也用以指那些被模式化的“维京人”形象。其他情况下会使用较为中性的术语——斯堪的纳维亚人,并且按照惯例,用“挪威人”来指那些居住在北大西洋地区、传承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传统的民族,这些人未必来自于挪威。另外,本也会使用更为确切的术语“爱尔兰-挪威人”或者“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人”,来反映所讲述的常常是一种文化杂交特征。
作为年代学术语,“维京时代”出现在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后。19世纪40年代,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用以标示手工艺品。后来,这个术语又在迪谢吕(du Chaillu)的《维京时代》(1889)和彼得·索耶(Peter Sawyer)的《维京时代》(1962)中相继被采用。在某些作家的笔下以及在一些休闲读物中,维京时代被描绘为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非凡的时代,一种伟大的文明,堪比希腊或罗马时代。然而,没有人能够确定维京时代始自何时。
由于发现了更早的相互接触与来往的证据,维京时代再也不能以793年林迪斯凡遭袭掠这一事件作为其确切的起点了。在8世纪挪威人的墓葬中,已经发现有爱尔兰和英格兰的手工制品。无论它们是劫掠品还是交易物,都证明此前北海地区已有跨海交通往来。瑞典人也早就在波罗的海一带进行扩张,而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许多与“维京时代”相关的特征早在8世纪初就开始出现了。它们包括:城镇的发展、权力的集中、从简单交换到市场贸易的转变、生产的增长以及海外联系的增多。实际上,人们对维京时代起点的争论意见分为两派:一些人将劫掠行为视为维京人活动的关键特征,认为维京时代始于8世纪90年代以后;另一些人则强调向外扩张、国家形成以及其他明确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从8世纪初开始出现的。
自9世纪30年代开始,维京人对西欧的侵掠有所加剧。841年,维京人在都柏林建起了一个营寨。9世纪50年代,他们曾攻击法兰克和西班牙;从60年代起,他们开始进犯俄罗斯并在那里拓居。从70年代晚期起,维京人开始在英格兰建立永久性定居点,并且在马恩岛、北部诸岛与西部诸岛、法罗群岛和冰岛建立殖民地。他们在10世纪80年代也开始定居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前后,他们还曾航抵文兰和北美洲。而要确定维京时代何时结束也是困难重重。它常与英国历史年表上的某些具体事件相关:有人认为维京时代结束于1042年,这一年英格兰最后一名斯堪的纳维亚籍国王哈瑟克努特(Harthacnut)去世;有人认为是结束于1066年,当时哈拉尔·哈德拉达(Haraldr Hardrada)在斯坦福桥败北。然而,在那之后斯堪的纳维亚人依然在苏格兰、爱尔兰和马恩岛等地生活,虽然侵略性的军事活动在11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停止了。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也在北大西洋地区得以延续,在冰岛和格陵兰岛延续到14、15世纪,而在这些地区的某些地方,维京文化特征甚至存留至今。
既然的主题就是关于“维京人”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的,它将涉及上述所有地区和历史时期。不仅关注维京人在中世纪和现代是如何被重新诠释的,而且也将探讨在8至12世纪期间各种地理环境下,其文化特征是如何形成并不断融合发展的。
展示给读者的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维京人编年史,而是主要以地域为依据加以谋篇布局,从斯堪的纳维亚开始,再扩展到外围地区,但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具体主题展开。第二章考察维京人的起源地;第三章探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第四章和第五章将展示其居住地——农村和城镇——日益加深的复杂性,以及民族国家的成长;第六章以事实证据来说明维京人高超的航海本领,并且开始探讨斯堪的纳维亚人向西欧和俄罗斯的海外扩张。随后几章是一系列个案研究。第七章论及英格兰,第八章考察爱尔兰海区域,第九章考察北部诸岛与西部诸岛,第十章考察北大西洋区域,第十一章关注格陵兰和北美洲。的一个目的,是力图把那些出自这些地区的重要证据介绍给读者,尤其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另一个目的,则是利用个案研究来考察各种环境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该关系的现实意义。第十二章通过考察“维京人”在19和20世纪各种背景下如何被重塑或被重新利用,着力强调今日之人对于昔日诸民族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以前,种族群体通常被认为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立体;如今,我们认识到文化其实就存在于跟其他文化的相互联系与对比中,文化的界定是通过比较它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异同来实现的。人们可以运用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以及丧葬习俗来确立自己的民族特征。在殖民活动中,殖民者可以采取种族隔离、融合、同化或灭绝等各种策略,以使自己在新的环境下融入当地社会。当代人印象中的维京人是否真正存在过?抑或是被构想出来,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形而呈现为各种不同的身份——如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人、爱尔兰-挪威人、冰岛人或罗斯人等?这里包含着关于近代欧洲的一些重要信息。欲知更多详情,且见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