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败,就应认命”:西方式战争的重塑-古代战争简史

时间:2024-12-04 12:08:06

“一旦战败,就应认命”:西方式战争的重塑

电影《角斗士》的开篇,罗马人在等待战斗开始时,一名军官扫视敌人一眼后说,“一旦战败,就应认命”。将军马克西姆斯回应道,“昆图斯,你会认命吗?我会吗?”这段对话除了对“文明的”罗马人和“野蛮的”日耳曼人之间的严格区分提出质疑外,还指出心理因素对战斗胜败的重要性。

“一旦战败,就应认命”:西方式战争的重塑-古代战争简史

公元86年,皇帝图密善镇压了北非部落的暴动后,据说他向元老院这样报告:“我拒绝让纳萨摩尼人再存在下去。”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把这段谈话记录下来的原因似乎是要表明图密善的傲慢(67.4.6)。而纳萨摩尼人仍继续存在,直至公元3世纪末才被拉古坦部落联盟合并。尽管人们有时声称实施了种族清洗,但在古典世界中种族灭绝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绝大多数战争的胜利,像那场对纳萨摩尼人的战争一样,不是通过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而是通过击垮他们的抵抗意志而取得的。

公元前215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与马其顿安提柯王朝的国王腓力五世结盟。签定盟约时假定罗马战后会继续存在。显然,汉尼拔认为他的一系列胜利会让罗马人和谈时接受他的条件。可是,多数意大利同盟者仍忠诚于罗马,罗马人为此感到振奋,这样他们的后备力量充足,可以一直战斗,直至迦太基人接受他们的和谈条件。

公元633至640年间的形势迥然不同。由于被打着伊斯兰教旗帜的阿拉伯人征服,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现代历史学家对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帝国东半部的称呼——先是失去了叙利亚的领土,随后到642年,又失去了埃及。对阿拉伯人发动征服战的动机作出解释并不容易。人们通常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找原因:拜占庭的软弱和阿拉伯人的强大。

虽然我们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字,但拜占庭帝国因与萨珊波斯从公元604至629年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而出现了巨大的财政困难,并失去了大量人力。波斯人占领了叙利亚,617年后的10年中,埃及也为波斯占领。财政的紧张,意味着缺乏正规军队防守叙利亚。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几乎没有地方自卫的传统。拜占庭人试图与当地非穆斯林阿拉伯人部落重建联盟来克服财政困难。与这些部落的同盟关系曾因波斯的占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阿拉伯人入侵时,也试图争取这些部落。我们不能肯定的是,拜占庭帝国内的宗教分歧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其防御力量。叙利亚和埃及的一性论派基督徒与拜占庭政府支持的“正教”基督徒团体关系疏远,还曾受到他们的迫害。叙利亚的居民最初肯定是把阿拉伯人当作危险的蛮族来看待的,但那些在被入侵者攻克的城市中幸存下来的人,会发现,只要交纳人头税,他们的新统治者会大度地赐予他们宗教自由。虽然我们缺乏当地的一性论派基督徒在叙利亚帮助阿拉伯人的证据,但有资料表明,一性论派中的一些人在埃及与阿拉伯人有瓜葛。在波斯统治下的那些年已经表明,服从拜占庭的权威并非唯一的选择,当地人和波斯人之间的接触,为处理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先例。

伊斯兰教树立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开始定居的古莱氏家族的阿拉伯人精英集团的兴起促使阿拉伯人将其军事才能从部族间的战争转向对外战争。伊斯兰教禁止与其他穆斯林作战。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随即发生了被称为叛乱战争(Ridda)的内战(632—633年),在那以后发动对外侵略似乎正是时机。当时阿拉伯半岛似乎满布武装匪徒,他们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混乱,而这些经济问题只能通过掠夺战利品来解决。阿拉伯人的成功不能用他们人数上的优势来解释,因为在某些战役中,他们在人数上似乎处于劣势;也不能用武器的先进来解释,因为他们武器的数量和质量看起来也不如对手。阿拉伯人在战斗中的成功,似乎源自由宗教狂热激发的高昂士气。他们相信,所有在战斗中阵亡的人都会直接升入天堂。

公元636年拜占庭在耶克穆克会战的失败被认为是战争转折点。自那以后,拜占庭退出了叙利亚,开始重组其军事力量,并企图在西里西亚和叙利亚的边界地区制造无人区,此后拜占庭再未把夺回叙利亚作为其持久的战略目标,耶克穆克的战败局面被认为无可逆转。

征募兵员、配制装备和训练正规军队的高昂费用,致使拜占庭到公元7世纪初时不得不开始避免公开决战,转而注重战略调度和伏击战术。耶克穆克的失败使他们更坚定了这种战略转移。虽然“西方式战争”对拜占庭人来说不再具有多大现实意义,它却仍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为此晚期拜占庭的历史学家们常将阿拉伯人在耶克穆克的胜利归于欺骗和诡计。

最后,让我们回到本章的开头——《角斗士》片头那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战斗。我们可以把电影中对这场战斗的描绘与同类战事的另一种直观表现形式——100(罗马)尺高、现在孤零零地矗立在罗马科伦纳广场的马可·奥勒利乌斯纪念柱——进行对比。该纪念柱一度是某建筑群的一部分,建筑群包括这位被神化的皇帝的庙宇,可能还包括一系列柱廊;它是公元180—192年间在康茂德安排下建造的,其盘绕廊柱的浮雕刻画了皇帝已故父亲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72—175年间对日耳曼人和撒尔马特人的战争。

在此,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考察两种表现形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实际”。人们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导致这类研究最终可能不会取得任何成果。首先,我们搜寻的是谁的“现实”,是马可的,还是他手下部将或士兵的,抑或是日耳曼人首领或日耳曼将士的?其次,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罗马方面,战争的参与者可能都会对经他们的期望过滤后的战争实际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他们对战争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该纪念柱一类“战争艺术品”的观感。相反,我们的意图是从对战争各种描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找出人们是如何连续不断地对“西方式战争”进行建构的。

与过去比较,很多东西没有变(图11和12)。罗马人排成整齐的队列投入战斗(请注意下排的长矛全都高抬前伸,上排的则后倾),军官和军旗在前排。通过对装备以及对他们渡河浮桥的精心刻画突出了他们技术上的优势。这一点与《角斗士》开篇罗马人等待战斗开始时的井然有序非常相似。

战斗之中,罗马人镇定而勇敢地近战(请注意他们似乎“毫无表情”的面部),而且是集体作战(请注意步兵的姿态非常相似)。与此相对照,蛮族或者狂暴战斗(下排中央的战士头部后仰),或者惊慌地逃跑(上排中央人物双手“绝望地”张开)。无论做什么,他们都是各行其是(他们的姿态全然不同)。《角斗士》也呼应了浮雕反映出的上述观念。

可是,两种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电影代表的现代形式夸大了双方技术上的差距,给罗马军队平添上了“希腊火”式的投射武器。浮雕代表的古代形式则包含了许多在电影中“被压缩的”内容。

一个身材巨大、伸展着双翼的神前来帮助罗马人(图13)。从其长长伸出的手臂上生出的暴风雨将蛮族和他们的马匹扫入了尸体堆,但罗马人或者没有受到暴风雨侵袭,或者为盾牌所庇护。在古代战争的现代“写实”版(即《角斗士》)中则没有诸神的介入。

罗马人扫荡了一个村庄(图14),画面顶部的一个蛮族人正向神求助,但毫无用处。我们前面看到,在这场竞赛中诸神到底站在哪一边。在右下角,一个已经被击倒、匍匐在地的蛮族人即将被罗马士兵杀戮(比较第六章,杀戮者是军团步兵)。左面,一个妇女和一个孩子正试图越过一具蛮族男性的尸体(她的丈夫、兄弟,抑或是父亲?)逃亡,但一个士兵揪住了她的头发。她的衣服已经从肩上脱落,现出了她右侧的乳房。这表明她已经或者是将要遭到强奸。这个场景还远不能表现军队失去控制时令人遗憾的混乱情形。对村庄的扫荡是由马可亲自监督并在他的军官和旗手的支持下进行的。而在现代对古代“西方式战争”的重现中,我们见不到类似的“种族清洗”。

7名妇女和3个孩子被俘,可能会沦为奴隶(图15)。抓捕进行的似乎还算有序(画面左侧两个士兵姿势几乎相同),但下层的画面表现的却是混乱与痛苦。两个妇女正被士兵拖走,她们衣衫凌乱,无助而忧伤。在《角斗士》中,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强奸和奴役场景。

两个蛮族俘虏的手都被反捆在背后,低头弯腰即将被处决(图16)。在他们脚下,是两个此前已经被处死的人,他们的头颅就在尸体堆旁边。在画面的两侧,更多的被定罪者在等待死亡的来临。虽然监督者是画面背景中的罗马士兵,但有趣的是,刽子手和被处决者都是蛮族人。是罗马人强迫他们相互残杀,还是蛮族间在内讧?在《角斗士》中,虽然罗马人在战役结束后立刻结束了受伤蛮族人的性命,但见不到这种对俘虏残忍的大屠杀。

从其他古典和现代文献中我们获知,马可·奥勒利乌斯是一名“哲学家皇帝”。当马可的士兵们将俘虏带到他面前时,他端坐着(图17),一个士兵向他呈上了一颗头颅。而《角斗士》却进行了相反的描绘,在电影中,猎头风俗只存在于蛮族。

纪念柱上充满了战斗场面,但对古代的观众来说,无论他们是细致还是粗略地看这幅画面,或无论从哪个角度、按哪种顺序看,都不会有悬念。他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他们能看到我们今天无法看到的雕刻——那些基座上高度与视线平行、如今已经毁坏的雕刻(图18)。通过1540年前后的一幅绘画,我们得知基座的东边雕刻了故事的结局。画面左边站着的是皇帝,右边的罗马士兵监督着下跪臣服的蛮族。与《角斗士》中的蛮族不同,当这些蛮族人被击败时,他们知道认命。

古代的马可·奥勒利乌斯纪念柱和现代电影《角斗面士》对同类战役刻画的异同显示了“西方式战争”的概念是如何不断被重塑的。

以希波战争为基础,希腊人建构了一系列我们称为“西方式战争”的观念。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西方人战争的最终目标是用阵地战歼灭敌人,而且最好是重装步兵间的近战。胜利依靠勇气,而勇气则部分源于训练和纪律,部分来自“公民的尚武精神”,战士是拥有政治自由的土地所有者。但这些更多是理想,而非客观实际。

构成“西方式战争”的所有元素在任何时期都不曾同时具备。它的悖论在于,人们认为最能体现这一理想的时代是引入重装步兵方阵后和希波战争之前的希腊世界,但对于该时期的战争我们却知之甚少。于是人们乐于将后来的战争方式简化处理后回溯到这一时期。对自由人对峙非自由人的强调看似源于希腊人对希波战争的看法。我们应当牢记约公元前725—前490年间,在希腊城邦的军队中,重装步兵可能鲜有或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参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构成“西方式战争”概念的各种元素中仅有很少一些出现在西欧的实际战争中。例如,历史学家约翰·林恩指出,“公民尚武精神”几乎随着罗马共和国公元前1世纪末的灭亡而消失,直到18世纪末的法国革命时才再度复兴。在所谓2,500年的延续中,竟然存在大约1,800年的空白。这一空白使“西方式战争”这一命题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实践中少有连续性,但“西方式战争”的意识形态却表现得既顽强又极具适应性。当西方社会回顾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战斗时,要么认为他们应当按古典作家推崇的方式战斗,要么认为他们的确是以作家笔下生动描绘的方式作战的。在传播古典的战争观念方面,一篇重要的文献是韦格提乌斯的《罗马军制》,创作时间约在公元383至450年之间。他结合过去与当时的战争方式,一厢情愿地想为罗马日后的战争创建一个指导性范式。韦格提乌斯注重的是理论而非力图反映客观现实。其作品的许多内容非常符合“西方式战争”的理念,他既强调勇气源于训练和纪律(例如1.1;28等),也提出了人种论的观点——日耳曼人粗壮;非洲人奸诈;来自寒冷北方的人愚蠢;来自炎热地区的人懦弱,诸如此类(1.1—2)。但这些想法来自对过去思想的改造。公元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安堡被哥特人大败,在罗马军队受到重创后韦格提乌斯在作品中建议,将军们应当警惕公开会战,注重打伏击战(3.9)。如果说在古典晚期韦格提乌斯重塑了“西方式战争”的话,那么这种“重塑”与后来“西方式战争”内涵的巨大变化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敬佩韦格提乌斯,但并不认为他的作品是描绘变化的蓝本,而是将其解读为对当时作战方式的再次肯定。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因韦格提乌斯对勇气的论述而将其作品视作骑士手册。在一个版本中,它甚至被以《骑士手册》(livre de chevalerie)命名。

“西方式战争”并不总是用来阐释当时的现实,有时候也会被用来改造战争现实。自16世纪后期开始,荷兰将军拿骚的莫里斯按照古典模式训练和组建军队;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士兵在整个18世纪一直鼓舞着人们,公民尚武精神的激励作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军队中达到顶峰。

将与“西方式战争”有关的不断变化的意识形态当作客观现实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并相信从古代希腊到现代西方战争实践具有延续性,可能产生两个危险的后果。第一,它可能导致西方的自满。西方人可能会认为,“自希腊人受‘公民尚武精神’鼓舞寻求决定性会战以来,战争胜利最终都属于西方。如果作战的方式基本不变,那西方人就总能获胜。”这如同古典文化中人们所认为的,蛮族不会变化,新近遭遇的蛮族,不过是改名改姓的旧蛮族,他们过去被打败,将来还会被打败。这两种看法可同样发挥“意识形态的安心毯”的作用。第二个危险后果是:西方在发动战争中可能放弃或者削弱克制精神。“‘西方式战争’的本质是寻求歼灭敌人,因此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消灭敌人,不过是顺性而为罢了。”希腊人认为,既然蛮族生而为奴,那对蛮族的战争就不需要克制。这两种观点具有同样危险的倾向。

把“西方式战争”看作一种长期存在的、有高度适应性的、强大的意识形态要稳妥得多。当然,如前所述,“西方式战争”还会不断被重塑。

1.特洛伊 Troy

2.迈锡尼 Mycenae

3.斯巴达 Sparta

4.雅典 Athens

5.阿尔特米西昂 Artemisium

6.温泉关 Thermopylae

7.萨拉米斯 Salamis

8.普拉蒂亚 Plataea

9.马拉松 Marathon

地图1特洛伊战争和希波战争的重要地点

1.凯尔特王国 CELTS

2.迦太基 CARTHAGE

3.罗马 ROME

4.安提柯王朝的马其顿 ANTIGONIDS

5.塞琉古王国 SELEUCIDS

6.托勒密王国 PTOLEMIES

地图2公元前270年左右的主要强国(顺序自上至下,从左至右)

1.喀里多尼亚人 CALEDONIANS

2.日耳曼人 GERMANS

3.撒尔马提亚人 SARMATIANS

4.罗马帝国 ROMAN EMPIRE

5.帕提亚人 PARTHIANS

地图3公元117年左右的罗马帝国

已实现的

_____汉尼拔 Hannibal

_____亚历山大 Alexander

未实现的

_____雅典人 Athenians

_____亚历山大 Alexander

_____尤利乌斯·恺撒 Julius Caeasr

_____米特拉达梯 Mithridates

地图4实现和未实现的伟大征服计划

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拜占庭帝国 BYZANTINE EMPIRE

亚历山大里亚 Alexandria

安条克 Antioch

雅姆克 Yarmuk

伊斯兰世界 ISLAM

地图5约公元640年以前阿拉伯人占领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