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古代战争简史

时间:2024-12-04 11:53:03

罗马军队的“蛮族化”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导致了帝国西半部的衰落。下文将论述这种观点的依据。公元4世纪,当地军队被大批蛮族队伍取代,并由蛮族自己的部落领袖指挥,按照蛮族原来的方式战斗;蛮族将士加入罗马正规军队后,罗马军队采用了蛮族的装备和作战方法。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帝国军队的效率变得低下,更容易出现逃跑和叛变行为。公元5世纪,帝国东部的“蛮族化”被遏制,但帝国西部的蛮族化加强,于是东部帝国幸存下来,而西部帝国灭亡了。

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古代战争简史

“蛮族化”的观点成为修正派近来不断攻击的对象。有人指出,在罗马的正规军队中,4名军官和士兵中只有一个可能是蛮族。公元4世纪和5世纪早期,这个数字并无增加。还有人论证说,即使一整支正规部队开始都从某一蛮族部落征募新兵,这支军队也不会长期保留蛮族的集体特征,因为接替的官兵不是从最初的族群中招募的。与此类似,还有人认为,在正规军队中服役使得新兵将自己视作一名罗马战士而非蛮族人(法兰克人、哥特人等等)。就我们拥有的文献史料而论,军队中的蛮族并不比当地的罗马人更容易叛变或者开小差。还有人指出,罗马军队总是采用敌人的装备和习俗,我们了解的帝国后期的一些作战习惯(例如穿裤装,或者使用日耳曼人的战争号子Barritus等)很难说会影响军队的效率。当时的注疏家宣称,对蛮族某些方法的借鉴,实际上改善了罗马军队的表现。维格提乌斯(1.20)称,效法蛮族的一些做法对罗马骑兵是有益的。

当然,修正派的看法也并非无懈可击,我们只知道一小部分军官的民族背景,而对普通士兵民族背景的了解微乎其微。资料很少告诉我们某个人的族源,我们常不得不根据其名字来推断,如修正派承认的,这种方法很不可靠。我们知道,有些蛮族人采用了罗马人的姓名,而有些在帝国内征募的兵员使用的却是当地人的名字(凯尔特人的、色雷斯人的等等),这些名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蛮族的姓名。新兵将自己看作罗马士兵而抛弃原有身份的说法也让人生疑。有一个老兵把自己描绘成Francus civis, Romanus miles,意思是法兰克人公民和罗马士兵(《拉丁铭文选集》〔ILS〕,2814)。当时有人注意到了军队蛮族化的现象。公元4世纪,在帝国东部某些地区的叙利亚语中,“哥特人”是“士兵”的俗称。在某些场合,当时的一些人谴责了军队的“蛮族化”问题,较出名的是:公元5世纪早期,库列涅主教叙列西乌斯因皇帝阿卡狄乌斯在军队中雇佣大量蛮族士兵而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论王权》,1091)。修正派的观点假设,蛮族“同盟者”在他们自己军官的指挥下服役,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战斗,这对正规军队并没有产生“冲击”。但可以想象得出,那些和正规军队一起服役,却纪律更为松弛、对训练也不那么投入的蛮族可能会对正规军队产生有害的影响。最后,我们应当记住,修正派的论点只涵盖了某段历史时期:它最早追溯到公元378年罗马在阿德里安堡的大败,或稍后的公元425年。到公元5世纪中期,西罗马的战斗部队已经彻底“蛮族化了”。公元451年,在查隆战役中击败阿提拉的“罗马”军队,或者完全由蛮族组成,或者其中具有战斗力的部分由蛮族组成,这就看我们对史料如何理解了。

修正派的论点已经表明,军队的“蛮族化”不是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和东罗马帝国幸存的唯一解释,我们必须寻求其他的原因。可能的解释包括:西部承受了来自蛮族的更大压力,篡位的皇帝更多;它的边界较长;缺少战略上难以攻克的、类似君士坦丁堡那样的都城;更糟糕的税收基础;未能遏制拥有大地产的贵族家庭并创造出类似于东方的官僚“服役贵族”;未能将军队统帅吸收到帝国宫廷中。可是,有人仍会认为军队的“蛮族化”确实是西罗马灭亡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