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笔下的文艺复兴-走近艺术史

时间:2024-12-04 09:59:04

瑞士人笔下的文艺复兴

米什莱创造了文艺复兴概念,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则将之界定为15世纪的意大利现象。1860年,布克哈特出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一书。他认为,15世纪晚期意大利政治生活的独特性导致了具有现代面貌的个体性的诞生。古代经典的复活,更广阔的世界的发现,以及对于教会的日益不满,这意味着“人成为一个精神个体”。布克哈特有意将这一新进展与个体意识的缺失作为对比,在他看来,个体意识的缺失恰是中世纪的特征。那时,“人认为自己仅仅是某一种族、民族、政党、家庭或团体中的一员”。换句话说,在15世纪之前,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体身份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在布克哈特看来,15世纪的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人”,也就是他所谓的“现代欧洲的头生子”。结果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有关文艺复兴的论述:文艺复兴是现代世界的诞生地,以彼特拉克(Petrarch)、阿尔贝蒂(Alberti)和莱奥纳尔多(Leonardo)为开山,以古典文化的复兴为特征,到16世纪中期结束。

瑞士人笔下的文艺复兴-走近艺术史

布克哈特几乎没有论及文艺复兴的艺术或经济变迁,而且,他高估了当时对待宗教的态度,在他看来,那种态度是怀疑性的、甚至是“异教的”。他关注的中心仅限于意大利,且并没有把文艺复兴与其他文化联系起来加以审视。他对“个体性”和“现代”等术语的理解也极为模糊。与米什莱类似,布克哈特想象中的文艺复兴就像是他个人境况的翻版。布克哈特是一名知识贵族,以新教和共和派的瑞士个体主义为荣。他害怕工业民主的发展,害怕他所认为的它对艺术之美的毁灭。他后来把文艺复兴想象成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艺术与生活是统一的,共和主义受到赞美但也受到限制,宗教受到国家的抑制,这听起来就像是对他所钟爱的巴塞尔理想化的幻想。尽管如此,由于他认为文艺复兴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布克哈特的这一直是文艺复兴研究的核心著作;虽说它经常招致批评,但从未遭到彻底忽视。

米什莱和布克哈特赞颂艺术和个体性是文艺复兴的界定性特征,这种赞颂在英国人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的《文艺复兴》一得到了合理的结论,该书首次出版于1873年。佩特是牛津出身的大学教师和唯美主义者,他以自己的文艺复兴研究为载体,表现他“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信条。佩特摈弃了文艺复兴在政治、科学和经济方面的内容,认为这些东西无关宏旨;他在15世纪的画家例如波提切利(Botticelli)、莱奥纳尔多和乔尔乔涅(Giorgione)的艺术中看到了“一种反叛和反抗当时道德和宗教观念的精神”。这是对佩特所谓“感官和想象的快乐”的颂扬,是唯美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甚至是异教性的。他发现,这一“为了智识和想象而热爱智识和想象”的思潮,最早可上溯到12世纪,最晚可追溯到17世纪。许多人对佩特的这感到愤慨,在他们看来,这是堕落的和敌视宗教的。不过,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佩特的观点塑造了英语世界对文艺复兴的看法。

米什莱、布克哈特与佩特创造了19世纪的文艺复兴概念,这种概念更多地将文艺复兴视为一种精神而不是一段历史时期。艺术和文化的成就显示出看待个体性的一种新态度,显示出“教养”的意义。这种界定文艺复兴的方法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对于15世纪以来发生的事件并未提供精确的历史论述,而看起来更像是19世纪欧洲社会的一种理想形式。这些批评家颂扬有限的民主、对教会的怀疑态度、艺术和文学的力量以及欧洲战胜其他所有文明。这些价值观加固了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的基矗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时期,欧洲咄咄逼人地坚持自己有权支配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佩特等人创造出文艺复兴的一种幻象,似乎为欧洲支配世界其他地区既提供了起因,也提供了证明其合理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