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艺术:雕塑:造型、雕刻与浇铸-走近艺术史

时间:2024-12-04 09:53:06

雕塑:造型、雕刻与浇铸

雕塑是以三维来再现自然或想象形式的艺术。它包括适于从各个角度观看的圆雕以及在平滑表面上刻成的线刻浮雕。自从史前时代起雕塑就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我们对史前手工制品了解甚少,但我们可以确定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都曾创造出大量雕塑,这些雕塑常常由单块巨石雕成。这些雕塑既用在宗教仪式上,又以其外表的美观受到赞扬。同样,在古代美洲和亚洲,复杂的技法和风格也曾用来制作象征性的雕塑。

观看艺术:雕塑:造型、雕刻与浇铸-走近艺术史

欧洲雕塑传统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立像和浮雕,它们很可能受过埃及艺术的影响。而在古典和希腊化时期,对人的形象进行理想化的再现,成为雕塑的主要题材。通过运用自然主义的处理手法,理想人体的概念得到完美实现,并成为后几个世纪欧洲艺术汲取的灵感。通过《观景楼的阿波罗》(图7)我们已了解这一点。这是一件希腊原作的罗马复制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位以及希腊人对后继艺术传统的影响。雕塑艺术涉及多门技术,包括造型、雕刻和浇铸。每项技术都赋予最终完成的作品以显著的特色或审美价值。例如用黏土或蜡这样的材料来造型就非常灵活,因为这些材料可以随意增减。古代的黏土烧制技术产生了一些惊人之作,从简陋的陶器到釉质精美的瓷器,散布在各地和各个历史时期。与此相对,用材各异的雕刻作品,不论其为石材、木头、骨骼还是现代的塑料,都严格受到原材料体量的限制,非得靠艺术家削去不要的部分才能见其端倪。不过雕塑家巧妙地往雕塑主体部分添加相同或不同材料的配件,如今已司空见惯。罗丹的《上帝之手》(图19)展现出在雕刻作品中形象随着材料的不断削去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过程。大理石上的凿痕和鱼尾锤印历历在目,显示出雕刻过程中那只手是如何被修整磨滑,最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浇铸是用来翻制原作的一种重复生产技术,不论原作是塑造而成、雕凿而成还是建构而成。但是浇铸也可以产生一些其他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头重脚轻的作品如果用黏土或石材制作非得要外部支撑,但用重量较轻的中空铸材来做就可以稳稳立祝

青铜的张力使艺术家在构思青铜作品时多了很多自由。希腊人在青铜雕塑方面成就斐然,这从幸存下来的少数几件作品中就可看出,比如现藏雅典国家博物馆的《阿尔特米西昂的宙斯》(Zeus of Artemisium)和现藏德尔斐博物馆的《德尔斐的御者》(Delphic Charioteer)。回到《观景楼的阿波罗》这尊雕塑,它展示了用其他材料——在本例中是大理石——来复制青铜原作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材料性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见于构图,也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静穆洁白的大理石(大多数古希腊雕塑都是以大理石的面目为世人所知)与希腊原作那闪亮的青铜形成对比。青铜原作可能还穿着真人的衣服,头戴花冠。古希腊人和中国人掌握了青铜铸造的“失蜡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复兴了青铜铸造技术,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为佛罗伦萨圣乔瓦尼洗礼堂铸造的青铜门可以为证。它们被称作《天堂之门》(Gates of Paradise)。有关文艺复兴时期青铜铸造的经典描述可见本纽委托·切里尼(Benvenuto Cellini)的《自传》(Autobiography, 1558—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