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关系-解码畅销小说

时间:2024-07-01 03:35:07

特殊关系

在随后几十年中,有几个因素拉近了英美两国读者在通俗小说阅读方面的嗜好。一个基础性的因素是,将全球分割成几个国际版权垄断区域的“传统市场协议”逐渐解体,最终难免取缔之命运。这个协议实际上使英国出版业在一些较大的英语地区拥有优惠待遇。而随着“传统市场协议”的消失,美国图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多市场,并开始大量输出到英国。

特殊关系-解码畅销小说

第二个因素是20世纪60年代(在“查特莱夫人”取得突破之后)的“纸皮书革命”,它使大量从美国进口的图书进入英国市常

第三个因素是英美出版业呈现“集中化”趋势,最终形成规模更大的、跨国性质的出版集团。这一趋势导致了一系列企业合并与结盟,目前英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姑且如此称之)哈珀–柯林斯的成立就是这一趋势的标志。在地理概念上,“哈珀–柯林斯”这个名称同“伦敦–纽约”一样,似乎得了精神分裂症。

第四个因素——也是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图书零售业畅销小说排行榜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是在受到几十年的抵制排斥之后建立起来的。此时的英国人正在日渐世界化:人们可以自由旅行,也终于没有了“货币管制”;另一方面,进口的美国电视和电影已经渗透到英国文化之中。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两大主要英语区市场在通俗小说消费方面开始呈现出多元混杂、大西洋两岸双向趋同的景象。

然而,如同大多数情况一样,其中一方一定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初的畅销书排行榜主要由英国进口小说占据。到了2000年,尽管罗琳或J. R. R. 托尔金(托尔金的畅销小说作家生涯在他去世之后才在美国开始,当时正是嬉皮士文化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等小说家在美国如日中天,但美国的每周排行榜上英国小说时常踪影难觅,而美国小说倒经常在英国排行榜上抛头露面。

在这几十年间,英国畅销小说的总趋势是泛美国化。新世纪到来之际,斯蒂芬·金等畅销小说家前往英国就同去趟加利福尼亚一样习以为常。但英国仍然保持了在其出版强项上的畅销优势,其中之一是有动作打斗场面点缀其间的间谍或反间谍小说。约翰·勒卡雷的反邦德小说《冷战谍魂》(1936)使其一举成为走红于两大图书市场的畅销书作家;《伊普克雷斯档案》对作者莱恩·戴顿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形。肯·福莱特的《针眼》(1978年出版,一个德国间谍能否把“霸王行动”登录计划偷偷送给他的主子们?)和杰克·希金斯的《鹰从天降》(1974年出版;讲述德国计划通过突袭绑架丘吉尔)从美国的纸皮本市场上获得巨额附带版税,在大西洋两岸均业绩辉煌,而《豺狼的日子》(1971年出版;讲述针对戴高乐的暗杀计划)使弗雷德里克·福赛斯成为又一个美国人喜爱的(英国)惊悚小说作家。以上小说均被改编拍成了大制作影片,除一部以外均由好莱坞拍摄。

英国堪以称雄的另一畅销小说领域是儿童文学(成年人也是其目标读者群),作者包括罗阿尔德·达尔、理查德·亚当斯(著有《沃特希普草丘》,1973年出版)、特里·普拉切特、菲利普·普尔曼、苏·汤森和J. K. 罗琳。

英国的“高品质小说”作家在美国也同样大受欢迎,而有些时候某些作家在家乡甚至还名不见经传。他们中间有约翰·福尔斯(著有《魔法师》、《法国中尉的女人》和《丹尼尔·马斗等)、D. M. 托马斯(著有《白色旅馆》)和A. S. 拜厄特(著有《占有》)。

人们常常发现,小说中的英国式古怪与电视喜剧一样,同样适合美国人的口味,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1978)、乔治·麦克唐纳·弗雷泽那套机智博学、颠倒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弗莱希曼”系列小说(1969—)以及包括尼克·霍恩比的《高保真》(1995年出版, 2000年被拍成一部成功的美国电影)在内的《小人物日记》的新时代版本。在霍恩比的小说里,主人公罗布·戈登沉迷于编制每周音乐排行榜,作者似乎在通过这一人物讽刺畅销小说排行榜。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英美两国最为成功的类型小说作家是伊恩·兰金,他的畅销作品是以爱丁堡为故事背景的“雷布思”警察疑案小说。兰金一度占有英国所有大众通俗小说10%的市场份额。兰金的模式极为成功,可以追溯到约翰·克里西那套20多部的“苏格兰场的吉迪恩”系列小说。该套颇具创新性的系列小说以克里西的众多笔名之一J. J. 马里克发表,从50年代中期(《吉迪恩之日》,1955)开始一直创作到70年代中期。与雷布思一样,乔治·基登厌弃人生,道德疲倦,但他仍是城市穷街陋巷里的斗士:用约瑟夫·温鲍(与兰金相似,创作了以洛杉矶为背景的系列警察疑案小说)的话说,他拥有“一条细细的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