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通俗小说-解码畅销小说

时间:2024-07-01 03:26:08

一战和通俗小说

与巴克莱相比,A. E. W. 梅森明显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直到他受到好莱坞垂青)。他的《四片羽毛》(1902)记述了哈里·费弗沙姆在苏丹懦弱可鄙的表现以及后来他以自己的英勇行为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虽然梅森的小说让那片白色的羽毛成为某种象征性图像,醒目地出现在大后方,但在20世纪接下来的10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梅森所歌颂的那种“战死光荣”的尚武精神面临巨大的压力。数以百万计的费弗沙姆们战死疆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一战和通俗小说-解码畅销小说

阵亡士兵的亲属不可能去问为什么。战争期间,维持士气的是伊恩·海的纪实性小说《前线十万》(要是死亡数量停留在1914年的这个水平该多好)等作品。海对于不列颠民众全体动员准备战斗的描写在美国收效甚佳,英国作战部遂决定将他派往那里,与霍尔·凯恩一起为国家作宣传工作(霍恩报怨说这一任务让他少赚了15万美元,显得缺乏爱国心)。

A. S. M. 哈钦森那部空前成功的小说《如果冬天到来》(1927),反战情绪与战后失望感兼而有之。此书是德国人所谓的Heimatkehrliteratur(返乡小说)的最佳代表。哈钦森的这出版第一年在英国即售出10万册,1922年在美国排名第一。人物退伍军官马克·萨布尔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充斥恶棍、花花公子、佛口蛇心的奸商、玩忽职守的官员和泼辣不忠的婆娘的世界。神职人员都以他的境遇作为例子向人们布道。

沃里克·迪平的《索雷尔父子》(1925)把这一题材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部小说讲述一个退伍军官为了让儿子接受绅士教育不惜到宾馆做搬运工的故事。但没有什么勋章足以表彰这样的英勇事迹。

士兵的故事,只要远离战壕,这个时期仍有其诱人之处。P. C. 雷恩的《火爆三兄弟》(1924)到1960年为止已经出了51个英语版本。这是“外国军团”小说中流行最久的一部,被拍成电影的次数也最多。该书借用了奎达1867年的畅销小说《双旗下》的情节,又吸收了希琴斯“燃烧的沙漠”式的神秘元素——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到不了撒哈拉,最多只能去马盖特海滩。而在伊迪斯·M. 赫尔那部大获成功的《沙漠情酋》(1921)里,撒哈拉的沙漠燃烧得更加激情火热,而雷恩在他的小说里又对这样的浪漫故事有所修正,增添了阳刚的现实色彩。

两次大战之间问世的英国畅销小说不少都带有些故意安于平庸的倾向,而雷恩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他曾沾沾自喜地说:“我的读者大多数是头脑干净、充满朝气的户外型人士,男女都有……我不是个‘专业小说家’,也不是个长发披肩的文侩。”在这种语气坚定的“正常”声明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19世纪90年代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对于社会产生的冲击。

迈克尔·阿伦(原名迪科兰·库约乌姆德季扬)的《绿帽》(1925)使读者领略到了一种世界主义式的世故。小说颇为大胆的“上流梅毒”主题据说使他赚到了50万英镑。由于小说的巨大成功,阿伦于20年代中期移居好莱坞。要是还有人记得他,他就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那个“麦考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