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廉价通俗小说和电影
在小说领域,某一种题材出现和某部畅销小说的问世在重要性方面往往不相上下——对于那些价格极端低廉的“廉价通俗”小说而言尤其如此。由F. A. 芒西创办、定价10美分的《故事大观杂志》到1907年发行量已达50万份。这份杂志帮助赞恩·格雷、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和马克斯·布兰德等人走上了写作道路,并由此大大刺激了对“西部”小说(如《紫艾丛中的骑手》)、幻想小说(如《人猿泰山》)和犯罪小说(必定要出现侦探尼克·卡特)的市场需求。廉价通俗小说还同电影建立了一种互利关系。由于1903年拍摄的《火车大盗》(采用了一本十美分故事书的情节)取得成功,电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品。第一部被买去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是托马斯·狄克逊的《族人》(1905),这是一部为“三K党”歌功颂德的作品,令人作呕。D. W. 格里菲思为获得其改编版权支付了2000美元,结果拍成了《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此后很多年,它一直是美国毛利最高的影片。
20世纪早期,雷克斯·比奇(“穷人的杰克·伦敦”)的作品经常位居《书人》杂志的排行榜榜首。他的小说记述的是育空河流域的淘金故事,充满阳刚之气,《伙伴》(1905)是其中的首部作品。为充分利用这份财产,精明的比奇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颇为巧合的是,这与杰克·伦敦的做法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新电影配套商品”的开始。
约翰·G. 考威尔蒂认为,“情节剧”小说是美国通俗小说几十年来的主要组成部分(或许是最主要的部分)。温斯顿·丘吉尔(另外那个)在利用全景式、宽画面的“情节”讲述故事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小说《遥远国度》(1915年排名第一)使作者的受欢迎程度达到顶峰。此书讲述的是挥金如土的美国公子哥儿休·帕雷特从一个问题少年成长为成熟男子的故事。
后来,包括詹姆斯·T. 法雷尔、约翰·奥哈拉和赫尔曼·沃克等人在内的一些作家也在其小说中采用了高度戏剧化(并且助其畅销)的风格。丘吉尔写作畅销小说的套路在他们笔下仍有迹可循。这种手法在那些伟大的经典美国小说中也许难觅其踪,但对销量巨大的美国畅销小说来讲则并非如此。
布思·塔金顿没有丘吉尔的雄心,通过《彭路德》(1914)和《十七岁》(1916)等幽默有趣、富含嘲讽意味的畅销小说,他使青春期(在美国,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说法是由G. 斯坦利·霍尔在这一时期首先提出)的烦恼问题成为大众热点。在(公民文化程度更高的)美国,年轻读者的影响力一直比在欧洲更加明显。而在1914至1918年间,数十万年满18岁的青年战死在法国,这又给塔金顿那些田园诗式的作品平添了几分逃避世事的诱惑(《伟大的安伯逊家族》是他的又一部反映青春期成长烦恼的小说,由于奥逊·威尔斯的原因,这部小说成为他影响力最为持久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掀起了一股颇具声势的英国热。例如,1917年(美国介入一战冲突那年),H. G. 韦尔斯那本讲述爱国父母痛失爱子的小说《勃列特林先生渡过难关》成为占据美国畅销小说榜头名位置的作品。而在这段非常时期之外,韦尔斯基本上代表一种纯粹的“小不列颠”口味。
英美两国在文学方面的特殊关系在一些“奇迹之年”(详见第一章)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在书报页面和银幕之上满眼是优雅的外籍军团士兵、吉夫斯式的男仆、蓝色的珊瑚礁和令人解颐的强盗酋长:所有这些都是用上好的英国墨水创造的。美国人还对英国的所有物什极度痴迷,因此,一些(可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也连带着进入了美国图书市场,迈克尔·阿伦那部包含“梅毒”这一大胆主题的世界主义喜剧《绿帽》(1925)和玛格丽特·肯尼迪于同年出版的《专一的少女》就是很好的例子。《专一的少女》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年方十五、在性方面不检点的少女,她为后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小说中那位不太专一的(放荡)少女洛丽塔的出场作了诡异的铺垫,纳博科夫的那部作品是1957年的畅销小说。而沃里克·迪平的《索雷尔父子》则非常符合美国读者的阅读口味,与A. S. M. 哈钦森1921年出版的那本《如果冬天到来》(1922年的美国榜首小说)一样,这部小说讲述的也是退役军官未获好报的故事。
自1895年以来,英国人的阅读口味很少像这一阶段这样与美国畅销小说如此投契。在随后的10年间,英国小说继续向美国市场扩张,但势头略有下降,这些作品包括詹姆斯·希尔顿的香格里拉传奇《失去的地平线》(1935年排名第五)和《再见,奇普斯先生》(1934年排名第四)。主要居住在大陆地区的美国人从英格兰公学教师的退休中能看出什么来,只能由其想象了。相比之下,中国西藏对他们来说也许会显得更熟悉一些。
到了20年代末期,反战意识日渐浓厚,《西线无战事》(1929年排名第一)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该书是第一部赢得美国畅销书榜冠军荣誉的德国小说。它迎合了美国国内的反战孤立主义情绪。用通俗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来说,这部小说相当于让牛津大学的学生投票表决,拒绝为国王和国家而死。这是大众对战争集体说“不1而从德国街头发生的事情来看,这应该是“不,不能再来了1
反映美国国家主题的小说销售势头仍然强劲。埃德娜·费伯的《如此之大》(1925年排名第一)拉开了一连串沙文主义史诗的序幕。费伯还写有一部无比流行、更为洋洋大观的小说《演艺船》(1926)。此书后来被杰尔姆·科恩和奥斯卡·哈默斯坦改编成一部音乐剧,其生命力较原作反倒更为长久。《壮志千秋》(1930年排名第一)是一部描写俄克拉何马“拓殖潮”的小说,情况与《演艺船》相同。大约30年后,小说《巨人》(1952)给费伯的畅销小说写作生涯画上了句号。这是一部讲述两代得克萨斯石油巨头的家世小说,1956年被拍成电影,由詹姆斯·迪恩和伊丽莎白·泰勒主演。事实上,费伯的12部小说和9部戏剧共被拍成20部“大”片,创了纪录。约翰·安斯华斯写道:
我认为,从跨越的年数算,她可能是20世纪上榜最久的作家。同时,她享有与哈里·霍迪尼和乔·麦卡锡(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同乡之荣。她还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几乎是公开的女同性恋畅销书作家。费伯是一座金矿。
桑顿·怀尔德的《圣路易雷伊桥》是1927年的头号畅销小说,该作品既有文学造诣,又广受大众欢迎,在20世纪20年代显得与众不同。故事由1714年7月20日秘鲁一座大桥的垮塌(确有其事)开始,以娴熟老到的笔法,来回穿插,重现在此次灾难中死去的5名游客的(虚构)生活。
10年之后,怀尔德又重登畅销书榜榜首。这次的上榜小说是《天堂是我归宿》。这部小说以伏尔泰式的讽刺手法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埃尔默·甘特里》加以嘲讽。刘易斯的那部小说对所谓的“宗教生意”(即以传播福音为名大肆聚敛捐款的做法)大加挞伐,笔调奔放,与伏尔泰风格迥异,该书本身也是畅销榜冠军,1927年出版后第一周内即售出20万册。
20世纪20年代通俗小说诸多类型中较有味道的一种是所谓“艳情小说”。这是一种格调轻松的读物,集挑逗性、城市式的雅致和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性文化于一体,其中以安尼塔·露丝的《绅士爱美人》(1926年排名第一)最为出色,历久不衰。此书改编自《纽约客》中的一个连载故事,半文半白,笔调诙谐风趣。露丝的这部小说起着开创先河的作用,带出一系列常盛不衰的模式化的两性形象。《绅士爱美人》于1953年被拍成电影,由玛丽莲·梦露主演(非她莫属)。露丝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此书是最后几部为成年读者配了插图的畅销小说之一。以后直到20世纪晚期才出现另一种插图小说——“连环漫画式小说”。
与《绅士爱美人》同享1926年榜首之位的是另一部笔法娴熟的喜剧式幻想小说——约翰·厄斯金的《特洛伊的海伦的私生活》。该书的主题是特洛伊式的新潮女性文化。这一时期相对冷门的艳情小说有维娜·德尔玛的《坏女孩》(1928)——讲述放浪形骸的接线员多特·黑利的故事——和唐纳德·亨德森的《等不及的处女》(1931)。这些小说的内容看看标题就一目了然。
这些有意识“大胆”描写敏感内容的小说表明,社会宽容度正在增加。厄斯金·考德威尔的《上帝的小块土地》(1933)和《烟草路》(1932)充斥色情内容和南方的肮脏故事。这两又强行拓宽了这种宽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