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二)
完全无视其他因素,仅仅把销售速度和销售量作为依据对某些图书进行筛选和排名,这一做法始于1895年,其首创者是美国月刊杂志《书人》及其编辑哈里·瑟斯顿·佩克。
佩克的杂志敢为天下先,首次“以需求量为序”选取一些新书进行排名——衡量需求量的标准是销售单位。最初的排行榜每月公布一次,有十余(均为小说),年底进行年度排名。在19世纪90年代这一排行榜出现的初始阶段,《书人》杂志的畅销小说排行榜主要被英国图书占据(“圈占”)。1895年的排行榜中,位列前10名的作品中有7部来自英国。
前面已经提过,这一局面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直到1891年,美国始终拒绝签署有关国际版权的法规协定。因此,美国的书商们要是盯上哪本新出的英国书,他们可以随意拿来出版,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因而他们对这么做都十分积极踊跃。
“畅销书”这个复合名词的使用,最早的记录是在1902年。1912年,美国行业杂志《出版商周刊》开始发布畅销书排行榜,这个排行榜自此始终颇具权威。一年后,该杂志开始将畅销书(通常是每周10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类,尽管“畅销书”这个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在本)是某种小说。
从1913年开始,对畅销书又有了进一步的细分:主要的几类包括精装书和纸皮书、儿童图书和“指南”手册类书籍。地域差异甚至商店之间的差异都会被记录下来,汇总到一个中央监控数据库,以备分析。例如,沃特斯通书店在伦敦的一家旗舰店(伦敦大学学院旁边那家,从前是迪伦大学书店)的销售规律就与皮卡迪利大街上的另一家旗舰店(从前叫辛普森书店)迥然不同。Epos(electronic point of sales:电子销售网点系统)获取的数据也使零售系统较以前大为敏感。这一系统正合出版商之需,就像手套,戴起来更加舒服合适了。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某日”甚至“某时”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