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人为改变记忆吗?

时间:2024-12-04 05:08:05

下一步应该开发出能解决更复杂问题的神经芯片,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习得。桑切斯说:“想一想刚从战场回来的、记不住自己妻子脸的士兵。”对于这种识别,大脑把人、地方或物体分解成了一个个特征,如发色、身高,然后分别进行编码。

用MIMO技术重构这个过程是很费力的,而戴维勒和汉普森最近已经开始探索了。他们先训练猕猴记住屏幕上图片的位置和形状,接近1分钟后,让它们从更多备选项里选出这幅图片。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植入猕猴大脑里的电极会借助MIMO算法记录下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内的神经信号。接着,他们给猕猴用药,阻止它们形成新的长时记忆,然后再让它们重新执行任务。当研究人员用实验成功时的信号刺激猕猴们的神经元时,它们的表现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插入代码,研究人员成功地促使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再现了“正确”记忆。

有趣的是,戴维勒和汉普森发现,电极记录到的神经信号模式不是只对应猕猴看到的那幅图片,而是对应其中的特征,比如,图片是否带有蓝色,是不是包含人脸。“这正是我们所理解的记忆运作方式。”戴维勒说。大脑不会浪费资源给见到的每个人、物、地点都分别创造神经标记,而是将进入大脑的信号分解成不同特征。戴维勒说:“所以,当你要记住某个东西的时候,你不需要面面俱到。”促使我们想起它们的,是物体的综合特征而不是细节。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的陈道奋(Daofen Chen)说,猕猴大脑自身的可塑性或许为该算法(指MIMO算法)助了一臂之力。“大脑努力迁就机器,”他说,“这是一个适应过程,给大脑提供充分或者不完整的信息,它都能解读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随着技术的进步,融合了电极和MIMO之类算法的大脑芯片也许能够解读出一段经历中极端复杂的细节。墨西哥大学的拉努尔福·罗莫(Ranulfo Romo)证明,他的芯片能够捕捉到非常细微的感觉信号变化,如皮肤接触的振动频率。

作为原理论证,他还用这个设备把一只猴子的感觉实时移植到另一只猴子的大脑里,就好像心灵感应似的。罗莫说:“猴子把假的感知当成了自己的工作记忆。”

除了把感/知觉信息恢复成记忆外,这种对感觉信息的精细解码还有其他用武之地。例如,有些人因为韦尼克区和布罗卡区之间的脑区受损而不能说话,用一个芯片获取详细的感觉信号,然后在这两个脑区之间做信息翻译,这或许能够让他们重新讲话(见图9.2)。

可以人为改变记忆吗?

图9.2 受损大脑的重建

除了这些进步,最大的未知因素就是这些记忆的质量。“你无法去问动物‘你对记忆的感知是什么样的’。”桑切斯说道。不过这个问题也许很快就能解决,由桑切斯主导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恢复主动记忆计划”目前正在努力将该研究推广到人身上。

初步结果显示,相关团队已经能在人类志愿者海马形成记忆的同时识别简单记忆的电信号,然后用精准的靶向电刺激促使记忆再现。针对志愿者测试并优化算法和电子元件后,芯片样片将会进入临床试验。研究将需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许可,也需要志愿者知情同意。只有FDA认为足够安全,芯片才能获准使用。DARPA希望能用该植入体帮助那些从战场归来的遭受创伤性大脑损伤的士兵。一些神经工程学研究人员构想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中风的芯片,不过根据患者的受伤程度会有所区别。对于大脑损伤严重的病例,汉普森设想了一种戴在腰部的设备,上面有按钮(键),可以帮你记起特定地点和对应的意义。

他说:“比方说我在厨房,我需要想起银质餐具在哪儿。”病人可以按下右键。“记忆就会跳出来,因为我们之前存下了对应的代码。”不过,记忆修饰确实会引发功能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uel)所说:“我们的记忆就是我们的连贯性、我们的理智、我们的感觉,甚至是我们的行动,没有记忆,我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人为改变记忆,你还是你吗?戴维勒和汉普森的大鼠实验凸显了一个隐患:你的记忆可能不再是你自己的了。罗莫说:“激活正确的大脑回路,你会产生回忆的幻觉。”应该用什么样的控制机制,来确保每个植入记忆对当事人而言都是客观真实的呢?这些记忆是不是你自己的?与记忆相关的神经元被激活后最终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你改变决策,所以谁将为你的决策造成的影响负责呢?

这些芯片还可能重复“播放”尘封已久的事情,我们并非想要所有的记忆,大脑的一大卓越之处就在于既能记住也能忘记,遗忘可能只是我们为迎接新记忆所付出的微小代价。

可以人为改变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