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我们所体验到的此刻是怎么产生的,它们都组装成了一种连续的感觉,或者说是“心理存在”感,这是维特曼层次中最高的一层。这一层的时间跨度约为30秒,可以产生“连续”的感觉。根据他的模型,将体验性单位时间黏合到一起,创造时间流逝感的“胶水”是“工作记忆”,这种记忆只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存储很有限的信息。心理存在构成了你以第一人称体验某些事情的感觉的基础,维特曼说:“这是‘我’的现在,第一人称的我。”
这种新的“现在观”的确让人难以接受,没准还会引发关于自由意志的口水仗。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里贝特(Benjamin Libet)发现,他在检测到大脑做出“甩手”指令大约500毫秒之后才看到人们挥动其手腕。他得出一个目前争议很大的结论: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有意识。但是,根据我们已知的内隐时间机制,他实际观察到的没准只是大脑在很小时间尺度下表现出的对命令不敏感的假象。500毫秒,用维特曼的说法就是“我们正处在时间分辨率的边缘,你无法区分哪个事件先发生”。
那么接下去就是“现在”的尺度拉伸问题。相当多的坊间传闻说,我们的时间感可能会随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加快或减慢,比如在经历一场车祸时会感觉一切都仿佛陷入了慢动作。人们已经在实验室里再现了这种时间减缓,研究人员给被试呈现了一系列时长相等的刺激,但他们却会报告说其中一个特别古怪的事情持续时间更长一点。梅尔彻的初步研究还显示,如果人们感觉一件事情持续的时间比现实更长,那么他们也能将这件事情描述得更详细而准确。根据他的看法,这表明时间感的变化反映了感官加工的真实变化,这反过来也可能赋予我们某种演化优势。我们在紧要关头加快大脑的处理速度,而在环境回归宁静时放松下来,从而节省宝贵的认知资源。
这种感觉和知觉的转变是下意识的,但是我们有办法控制我们的“现在感”吗?冥想修行者经常声称他们的生活比多数人更加充实或有激情。在一项试验中,维特曼找来了38个冥想者和38个非冥想者,让他们看一个被称为奈克方块(Necker cube)的视错觉图像,这个图根据关注点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意义,他要求这些被试每次感到图像的意义发生改变时按一下按钮,一般认为这个意义改变的时间可以用于很有效地估计心理上的现在的长度。两组人的“现在”都是4秒左右,看来冥想者的想法是错的。但是当维特曼要求被试努力维持某一种对图像的理解时,冥想者平均可以坚持8秒,而对照组则只可坚持6秒。
维特曼说,冥想者在注意力测试中得分更高,也拥有更好的工作记忆能力。“如果你正密切关注周遭的一切,那么你不仅会在当下体验更多,而且你还会产生更多记忆内容。”而这反过来会影响你的时间感。“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回忆中,冥想者都会比非冥想者感觉时间过得更慢。”
这也表明只要付出一些努力,我们也能操纵我们的“现在感”;如果冥想能延长现在,那么这种思想上的延伸也相当于延长了你的生命。所以要牢牢抓住你的意识,让自己更长久地沉湎于现在,无论何时皆不比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