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词汇去描绘的话,我们能感受情绪吗

时间:2024-06-30 22:35:06

人们一直很关心一个问题,即我们给感觉贴的标签会不会影响我们对它们的感受。有些演化心理学家相信,在远未学会讲话时,我们的穴居祖先在看到剑齿虎走过时,会出现明显的恐惧生理反应:心脏扑通扑通直跳,手心冒汗,起鸡皮疙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现的是感觉本身,然后随着人们学会交流,才出现了感觉的名称。这样看的话,不管是住在美国的纽约还是马里的廷巴克图,厌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但是仔细研究世界各国的语言时,所谓情绪的共通性就不那么能站得住脚了。如果厌恶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为什么德国人要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叫ekel(能让食物上涌或者胃部翻腾的厌恶),另一种叫abscheu(通常翻译成强烈反感)。更有甚者,澳大利亚西部的宾土比人(Pintupi)有15种关于恐惧的说法。

有些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没有明显对应的英文词汇的情绪,如日语里的amae指的是受到无条件喜爱和关怀时的舒适感,荷兰语里的gezelligheid一词描述的既是一种在像家一样的地方被好朋友围绕的身体状态,也是一种被“扶持”和安抚的精神状态。

同样,有些说英语的人习以为常的情绪可能在一些语言里是没有对应词汇的。例如,居住在秘鲁的马奇根加(Machiguenga)人就没有能够准确描述“担忧”的词汇。他们没有能传达这种情绪的词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不会或者不能体会这种情绪呢?

不用词汇去描绘的话,我们能感受情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