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能从脑海中挖掘出很久以前一段对话的隐约细节,但想不起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或流行乐队的名字,另一些人善于记住事实本身,但是回忆起个人经历时却一片茫然。许多人觉得他们的记忆能力不算突出,但是我们究竟需要多在意那些被忘记的东西?
你可能会感觉吃惊:记忆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能记住的东西,而在于忘掉了什么。所有人的大脑都会丢弃接收到的大部分感觉数据,因为它们与发生的事情不相关。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詹姆斯·麦高(James McGaugh)说:“今天的谈话内容你明天应该还能记得,1周后,大脑会丢掉大量信息,1年后,对话则会完全消逝在你的记忆中。”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大脑里的存留时间也不同。感觉记忆只会持续片刻,其中一些会继续存留至形成短时记忆,比如,你刚拨过的电话号码。要牢记精确数字很难,但一般的大脑能同时保留4件事情长达30秒之久。
能形成长时记忆的都是一些特别重要或有意义的信息,比如一段含有人身侮辱性内容的对话。麦高说:“那些能引起强烈感情的事件尤其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长时记忆可以分成两种: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录,比如火车这个概念,而情景记忆是对我们经历的事件的记忆,比如一趟特别的火车之旅。
可能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个对事实拥有百科全书式记忆的人,但超群的情景记忆能力则是近期才被人们发现的。麦高说:“这些人对数年前的记忆和你对上周的记忆差不多一样清晰。”这种情形叫作超级自传体记忆,与之对立的情况也存在,这类人很难想起刚发生不久的事。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研究自传体记忆的丹妮拉·帕隆博(Daniela Palombo)说:“他们虽然知道有事情发生过,但他们的大脑追溯不回去,即使那只是1周前的事。”(参考前文彼得雷拉的例子。)
我们大部分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和人们的刻板印象一致,女性的情景记忆能力更强。至于语义记忆,男性对空间信息记得更好,而女性对语言任务处理得更好,比如回忆一串单词。个人性格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乐于体验新事物的人往往有更好的自传体记忆。
相较于事实,个人经历的回忆受衰老和抑郁的影响更大。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40多岁时记不住新的名字,这不是因为大脑过载了(毕竟我们的记忆容量其实是无限的),而是因为大脑结构在渐渐改变,比如,帮助神经元形成相互连接的树突的密度减小了,这使得创造和存储记忆的效率都降低了。
不过除非你发现自己在对话时跟不上,或者以前执行起来很熟练的一项任务现在很难完成,否则你不用太过担心记忆是不是在秘密改变。说到底,记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有哪两个大脑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