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交替记忆法,打断记忆序列

时间:2024-12-04 00:44:05

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拿出一个大瓶子,摆在桌子上,在学生的注视下开始往玻璃瓶中放大块的石头,才装了五六块,就装到了瓶口。老师问道:“这个瓶子装满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装满了!”老师又从讲桌里掏出一些鹅卵石,往瓶子里装,这些鹅卵石透过大块石头的缝隙漏下去,掉到了瓶底,把大块儿石头间的缝隙填上了一部分。老师接着问:“现在呢?瓶子装满了吗?”学生们有些犹豫地说:“也许还没有满,还可以再装些什么。”

老师给了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继续往瓶子里装小石子,一把小石子顺着大石头和鹅卵石的缝隙漏了下去,老师又问了一遍:“现在瓶子装满了吗?”学生们看了看瓶子,踊跃地回答道:“没有,还有一些缝隙没有填上。”老师又从讲桌里拿出一把细沙放了进去,同样漫至瓶口,同学们不等他问便回答道:“满了,再放就漫出来了。”老师笑着摇摇头,打开桌子上的水瓶,朝着玻璃瓶口倒了进去,同学们口中漫出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小半瓶水很快倒光,恰好漫到了玻璃瓶口。老师让学生们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们不先把大块的石头放进去,而是先放了其他东西,那么这些大石头就不能再放进去了。人生也是如此,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做更多的事。

间隔交替记忆法,打断记忆序列

其实换个角度理解,这个故事同样适用于解释间隔交替记忆法。我们的大脑就像这个玻璃瓶,如果我们一味地往里边装大块的石头,很快瓶子就会装不下。但是如果我们装一块大石头,再依次装一些鹅卵石、小石子、细沙、水进去,直到瓶子装满,相信瓶子能装的东西会更多。大块石头恰如需要我们记忆的某种知识,鹅卵石和小石子则相当于另外两种知识,细沙、水分别是运动娱乐和休息等项目。往瓶子里装大块石头和鹅卵石、小石子,就相当于大脑在工作,而放入细沙和水则是让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之后暂时进行休息。这样一来,我们在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休息和娱乐,有所收获并放松了身心。

我们记忆东西也是如此,如果一直重复地去记忆数字、公式或是文字等单一的知识,那么很快我们就会出现头昏脑涨、疲劳、厌倦、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状况,记忆的效率也会变低。但是如果我们背一会儿课文,背烦了就换成记忆公式;公式背腻了,再背一会儿历史或地理知识;等等。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缓解大脑疲劳和改善厌倦情绪的目的,保证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法类似于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变换工作就等于休息”,对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着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之说。前摄抑制指的是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的是后学习的知识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保持和回忆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例如,当我们学习英语音标的时候,会被之前所学的汉语拼音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而当我们学会并能够熟练使用英语音标之后再回忆汉语拼音,后学的英语音标同样会对我们回忆汉语拼音产生干扰,这就是倒摄抑制。

我们假设记忆序列为:A、B、C、D、F、E、G,字母分别代表所记忆的内容,那么A项记忆内容会受到倒摄抑制,也就是说,后边学的知识会干扰我们对A项记忆内容的回忆;G项记忆内容则要受到前摄抑制,也就是说,我们对G项记忆内容的记忆要受到之前所记忆内容的干扰。A和G都只是受到单向抑制,而B、C、D、E、F这几项记忆内容,既受到前摄抑制,又受到倒摄抑制。如此一来,记忆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如何消除这种双向抑制带来的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打断记忆的序列了,即可以在记忆序列中插入非记忆的内容,这种非记忆的内容可以是体力劳动、休息、散步、听舒缓的音乐等。

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学校的课间休息,却很排斥课间操、午睡等项目,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其实这恰恰是我们调节精神,让大脑休息的大好机会,只有给记忆序列多加上几个开头和结尾,才能够削弱双向抑制产生的影响。尝试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以更积极的面貌、更踏实的态度去学习和记忆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