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个人叫陈正之,是个读书人,但他和其他读书人有点不一样,别的读书人做学问兢兢业业,将文章的意思理解透彻再继续往下看。他却一目十行,只求多读书,不求理解其中的内容。所以尽管他读了很多,却没有掌握多少知识。他想是不是自己的记忆力天生不如他人,所以才会学无所成。带着这种疑问,他遇到了著名的学者朱熹,向朱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朱熹仔细询问了他读书的过程,然后说:“其实不是你的记性不好,而是你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不能够只图看得快、看得多,还要用心去体会书里所说的内容,体会真意,掌握的知识。读更多的书并不代表懂得了更多的知识,所以你只是读了很多书,并不是学到了很多知识,记不住是正常的。如果你想要学有所成,不妨带着目的去读书,放慢自己的读书速度,仔细体会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掌握书里的知识,也能记住了。”
陈正之按照朱熹所说的方式去读书,读完一就会认真地把书里的要点总结出来,写出自己读书的感悟。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累积中,他的学识也有了增长,再也不像以前一样记不住自己读过的内容了。
朱熹提到的其实就是有意记忆法,当我们漫不经心地去记忆某些知识的时候,总是一转眼就会忘记。而当我们抱着明确、坚定的目的去记忆的时候,却能够保持很久的记忆。带有一定目的去记忆,叫有意记忆法。
有意记忆法并非是毫无依据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请学校的老师配合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两个班级的学生。
他们先让老师布置一项背诵全文的作业,然后告诉两个班级的学生,这个作业是第二天测验的内容,结果第二天测验的时候,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将这篇课文背诵了下来。随后,他们让老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透露,这篇课文在两个星期之后还会再次测验,对另外一个班级则没有交代。两个星期之后,老师再次针对这项任务进行了测验,结果被提前告知要测验的班级背诵全文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另外一个班级。
心理学家解释道:“这种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两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差异,而是因为老师提前告知其中一个班级要二次测验。这等于给这个班级的学生立下了一个长远的记忆目标,学生们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不断地复习,使记忆维持更久。”
有意识记的时候,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能够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可以培养这种习惯,给自己立下一个明确的目标,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后,努力完成长期记忆的目标,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和记忆效果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