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4岁时,妈妈生了一个小妹妹。妹妹刚出生时,彤彤十分欢喜,天天围着妹妹转。可没多久,彤彤就高兴不起来了,不让妈妈给妹妹喂奶,不让妈妈抱妹妹,还经常莫名其妙地发小脾气。吃饭的时候,本来已经能够自己吃饭的彤彤不愿意自己吃饭了,而是坐在那里等着妈妈喂。彤彤还学妹妹的样子用奶瓶喝水,上厕所要妈妈抱着去,睡觉也要妈妈陪在身边,还模仿妹妹的哭声博取父母的同情,甚至动手打妹妹……这让爸爸妈妈很担心,也很头疼。本来觉得彤彤已经是大孩子了,没想到却越来越不懂事儿了。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了二孩时代。本是期望老二能成为老大的玩伴儿,也让老大更成熟,更懂得分享与照顾。然而,在许多家庭中却事与愿违,老二出生后,老大竟然“麻烦”不断:排挤弟弟/妹妹、跟父母闹情绪、故意搞破坏……甚至还出现了倒退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通常的做法是指责批评老大,并且一味地希望老大“凡事让着弟弟/妹妹,学会照顾弟弟/妹妹”。父母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导致老大对老二产生不满,甚至仇恨,认为是老二抢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彤彤动手打妹妹的行为,即是老大对老二不满情绪的外在表现。
为什么老大在有了弟弟/妹妹后会“麻烦”不断呢?事实上,老大的问题与他们渴望被关爱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父母往往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老大当了哥哥姐姐后,就属于大孩子了,理应理解父母、懂得爱护老二。其实不然,不仅襁褓中的婴儿需要父母的关爱,稚气未脱的老大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而言,老大正处于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萌芽和快速发展的阶段,难以与别人共享物品和关爱。孩子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逐渐意识到“我”和世界的区别,从而确立了“我”与世界的边界,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不喜欢与别人分享。在成人看来,孩子似乎变得“自私”了,但这种所谓的“自私”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只有首先确立了“自我”,感受到了“享有”,才会发展出分享的能力。
另外,家庭原有结构的打破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孩子内心出现失衡与不安。尽管老二出生之前,父母已经频频跟老大解释“爸爸妈妈将来要用更多的时间照顾弟弟/妹妹,你要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老大也似乎明白了这些道理,对父母的教导连连点头。但是,当老二出生后,家里的变化却是老大始料未及且一时难以适应的。比如,以前父母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现在却围着弟弟/妹妹转;原来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现在却把大部分的爱给了弟弟/妹妹;原来父母把自己当孩子照顾,现在突然被要求要像个小大人,还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被打破后,孩子内心出现极大的失衡与不安。他们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诸如发脾气、不让大人抱弟弟/妹妹等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被爱的心理需求。
因此,父母要在了解老大心理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用适宜的方式积极地回应老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老大才有可能从“麻烦”不断的孩子变成父母的小帮手。
首先,照顾老大的感受。对于老大的“麻烦”,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有针对性地给予关爱。通过与孩子沟通,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因为老二的出生而忽视老大以及缺乏耐心的行为,并及时调整,积极关注老大的需求,让孩子明白尽管有了弟弟/妹妹,父母也依然爱他/她。比如,案例中的彤彤不让妈妈抱妹妹,这时妈妈可以先抱一下彤彤,问她“你是不是也希望妈妈抱抱你”。
其次,宽容接纳老大制造的“麻烦”。老大的“麻烦”背后是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因此,父母不要以过高的要求和期望,甚至是以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麻烦”应宽容对待,让他/她的心理压力得以舒解,并尽早走出内心的不安。
最后,要有单独陪伴老大的时光。建议父母在照顾老二的同时,合理安排单独陪伴老大的时光。例如,晚上给他/她讲故事,周末带他/她出去玩等。通过单独陪伴让老大感受到自己没有失去父母的关注,依然可以享受父母的关爱。
总之,老二出生后,老大“麻烦”不断是正常的。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与包容、爱心与耐心,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失望与拒绝,孩子就会不断地成长、成熟和进步。同时,“麻烦”的背后是孩子心理的不安与渴望被爱的需求,父母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觉察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并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老大顺利走出这段心理波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