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对母亲、女孩对父亲总有着特殊的情感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12-03 21:44:06

我的儿子今年5岁了,因为他的爸爸工作特别忙,经常出差,所以一直由我照顾孩子。儿子平时总是黏着我,要和我一起睡,要我帮他洗澡,最近睡觉时还把他爸爸推开,紧紧抱着我,想和我单独睡。今天我带着儿子参加完一个朋友的婚礼后,儿子居然向我求婚了:“妈妈,等我长大了你就当我的新娘子好不好?”儿子的举动让我感到很困惑,这是怎么回事呢?

案例中的幼儿对母亲十分依恋,甚至因此排斥父亲,这是一种典型的“恋母情结”,心理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与之相对应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这两种情结是幼儿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正常的情感现象。由于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多多少少都会依恋父母,男孩可能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夺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可能会过度依恋父亲,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排斥母亲。正常适当的恋父恋母,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安全感,也有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男孩从了解母亲而了解女性,并通过学习爸爸的行为,塑造着自己男性的性格和特质,女孩亦然。

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际圈的扩大,幼儿本身能够逐渐学会调节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也会逐渐减弱,因而大多数幼儿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但是如果幼儿不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过度的恋父或恋母会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发展,比如男孩过度依恋母亲会使其心理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孤僻不合群、缺乏阳刚之气,甚至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和家庭状况。因此,父母应注意预防孩子过度的恋父或恋母情结的产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恋父、恋母期。一旦发现孩子有严重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

幼儿之所以过度依恋异性父母,表现出恋父或恋母情结,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由于幼儿性别角色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心理学认为,家庭和父母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3岁左右的幼儿建立性别角色认同后,会将异性父母作为心目中异性的理想形象,并产生学习同性父母的角色意识,因此这种情结的出现是性别角色意识觉醒的一种典型反应。

第二,由于异性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太过亲昵,超出了正常范围。异性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无意识地将已经懂事的孩子当成幼儿,而非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具有独立人格的男孩和女孩来看待,做出亲昵的举动或对儿童期以后孩子的过分亲昵行为未加制止,如母亲哺乳时间过长或过度满足孩子对乳房的依恋,父母长期与子女同床,异性父母长期给孩子洗澡,孩子长期触摸异性父母的身体等,这些举动和行为一方面强化了孩子对异性父母的情感依恋,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孩子在与异性父母的身体接触中获得性感受,从而造成恋父、恋母情结的产生。

第三,可能由于家庭关系中同性父母的缺位。上述案例中的父亲在孩子生活中长期缺位也是造成孩子产生恋母情结的原因。孩子恋父、恋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婴幼儿期异性父母的爱过多,而同性父母的爱又明显不足造成的。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如果父亲带着女儿或母亲带着儿子,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孩子脱离恋父恋母期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从母亲给孩子断奶、拒绝孩子摸乳房到分床、分房间睡觉、拒绝孩子的求婚等,都是孩子度过恋父恋母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呢?

男孩对母亲、女孩对父亲总有着特殊的情感是怎么回事?

心理小百科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这一词语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个弑父娶母的故事,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按照心理性欲的发展划分为五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及以后)。其中,俄狄浦斯情结是性器期主要的性欲表现。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年幼的男孩对母亲特别迷恋,甚至想独占母亲而仇视父亲,女孩则对父亲表示爱慕,产生爱父仇母的情结。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种情结太深而不能及时割断,或纠结于这一情感而产生心理阴影,则可能会影响孩子性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一,体恤幼儿的这种情感。恋父、恋母是幼儿的本能情感,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体恤孩子的情感,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最亲密的爱人,而且他们也都一样爱孩子,帮助孩子理解父母之间和父母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避免让其产生不安全感(如爸爸跟自己抢妈妈或妈妈跟自己抢爸爸的想法)。

第二,做到与孩子亲疏有度。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产生了性别角色意识,父母应该将孩子看成一个有性别意识的人,相处不应太过亲昵,更不应以异性子女对自己的情有独钟为荣,而应启发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热爱。对孩子的亲密接触要把握好分寸,避免有意或无意接触儿童期以后子女身体的敏感部位。同时也应对孩子进行尊重他人身体、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教育,当儿童期以后的子女对父母有过分亲昵或不恰当的举动时,父母应该善意制止。

第三,发挥父母双方在教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文提到孩子恋父、恋母情结的产生可能是由家庭关系中同性父母的缺位造成的,因此父母双方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父亲在教养中的参与缺失十分严重,父亲应该更多地发挥自己在教养中的积极作用。这不但可以为孩子树立性别角色榜样,促进其性别角色的发展,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从而淡化其恋父、恋母情结,使其健康成长。

第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格。恋父、恋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异性父母的过度依赖。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性格,帮助其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比如,掌握好给孩子断奶的时间,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脱离对乳房的依恋;帮助孩子从与父母分床睡觉过渡到分房间睡觉;教4岁以上的孩子学会自己独立洗澡等。

第五,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这一时期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长可以让孩子多跟同龄伙伴一起玩耍,更多地结识朋友,帮助幼儿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