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用妈妈的化妆品打扮自己,该怎么办?

时间:2023-12-01 08:59:01

儿子今年4岁半,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他正在涂抹我的口红,还开心地穿着我的高跟鞋走来走去。我十分严厉地训斥了他,告诉他那是女孩子用的东西,希望他能记住。可是,没过几天,我发现儿子又偷偷涂了我的指甲油,还很兴奋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我该怎么办呢?

和案例中的母亲一样,面对与案例中幼儿类似的行为表现,如男孩要求穿漂亮裙子,爱玩毛绒公仔,女孩不喜欢洋娃娃,而喜欢手枪类玩具等,许多家长往往觉得这些都是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不符的性别行为,从而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担忧。其实,对于幼儿而言,如果仅仅是喜欢异性的玩具和活动,并不会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家长不必过于担心。除了激素等先天生理因素和先天气质的影响外,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主要是受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但是如果幼儿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一味去模仿异性的穿着、言行、举止,那么,他/她就有存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并有可能导致其他心理问题。

幼儿出现这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不符的行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第一,人的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概念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慢慢获得的,并逐渐形成与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相一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获得性别角色认同。幼儿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阶段,一般来说,幼儿在3岁左右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但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和稳定,对男性和女性在服饰、喜好、行为等方面的区别还不是很严格,往往会随其年龄、外表、活动、情境和喜好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可能表现出一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不一致的行为。

儿子用妈妈的化妆品打扮自己,该怎么办?

心理小百科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始于对性别概念的认识。儿童获得这一认识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的儿童能够逐渐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即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知道爸爸、妈妈或其他儿童的性别;第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的儿童懂得人的性别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如知道自己现在是男孩,长大了就不能当妈妈,只能是一个男人;第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的儿童懂得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因为外表(如服饰、发型等)和活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的性别需要搭配不同的服饰,塑造不同的形象及参加不同的活动。随着性别概念的获得与发展,儿童会根据社会文化的期待和要求有意识地采纳和选择符合其自身性别的角色行为,从而从观念到行为形成较稳定的性别角色,实现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统一。

第二,由于正在进行性别探索,幼儿对性别差异(尤其是异性的生活)十分好奇,产生了体验异性生活的心理需求,异性父母、异性伙伴或社会媒体中的异性角色(如动画片、电影等)自然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就男孩而言,对女性(尤其是母亲)和女性服饰、物品等的喜爱可能会提高他们的模仿欲望;就女孩而言,父亲或影视中男性角色的英雄气质也可能会让她们产生崇拜心理,进而增加模仿欲望。

因此,面对幼儿的这些行为,家长不能一味斥责或强令制止,而是需要通过适宜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形成适合自己自然性别特征的健康的个性品质、行为风格等。在进行性别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满足其兴趣需要。当幼儿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可以先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如果幼儿只是好奇或者喜欢某种装扮、服饰、物品等,家长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让孩子体验和感受一下,同时也为其示范和提供适合其性别的装扮和物品,比如告诉他:“我觉得男孩打扮成这样不好看,男孩有一种更棒的打扮,你要不要尝试一下?小伙伴见了一定很喜欢你呢!”家长越是阻止,幼儿对这些东西的好奇心就越强烈,反而会强化幼儿对异性生活方式的喜欢。

第二,接纳、肯定、赞赏幼儿的性别,鼓励幼儿与性别角色相同的行为表现,帮助其获得性别认同。家长自己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性别,同时明确告诉孩子他/她的性别。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传递一些性别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其性别意识,如引导孩子观察男女在着装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再次,对孩子的性别表示赞赏,当其表现出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行为时,给予关注和表扬。最后,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表现与其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为其营造健康适宜的性别发展环境,如鼓励男孩多看体育竞赛节目,多参与体育运动,为男孩提供枪、汽车等玩具等。切忌按照自己对孩子性别的期望或自己的偏好对其实行与生理性别相反的性别抚养和性别教育。

第三,发挥父母在性别角色教育中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赖的人,也是最佳的性别角色榜样。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认识和学习到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衣着、身体等方面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积极地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性别优势,为其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尤其在当今社会男孩女性化倾向日益严重的状况下,父亲更应提高自己的教育参与程度,向孩子展现男性气质,做好男性榜样。

第四,鼓励幼儿参加群体性活动,发挥同伴的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作用不可或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不断了解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他们会感受到和同性伙伴相处的乐趣,获得性别角色的归属感;同时也会通过对异性的好奇和了解,更加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

第五,给予正确性别教育的同时不能太刻板。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不少父母将许多积极的性格特征和品质贴上性别标签,刻板地要求女孩要文静温柔,男孩活泼好动。大量研究表明,兼具男性和女性人格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是最佳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能够在生活中更灵活自如地表现自我和适应环境。性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长应该在正常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的前提下,在发挥幼儿自身性别优势的基础上,为其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双性别环境和双性别影响力,进一步促使其性别角色特征的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