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怎么办?

时间:2024-12-03 21:44:01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是成群结队地在一起玩耍,只有琦琦总是闷闷不乐地在一旁独自玩耍。家长和老师常常引导她,可以主动加入其他小朋友,可是她总是沉默不语。

如果孩子不愿跟同伴一起玩耍,家长不要盲目着急,而要深入分析情况,寻找原因。这种情况是暂时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究竟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还是外界环境的原因?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与孩子自身有关。一是孩子自身的生理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外貌、健康状况等,如体形较胖、年龄过大或过小、身体残疾等容易使孩子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嘲笑、忽视或排斥,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难以交到好朋友。二是孩子自身内向的性格。性格内向的孩子经常独来独往,很少主动参与到同伴的各种活动中,或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害羞,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同伴(如玩游戏时总是默默看着而不说话),以至于难以容易融入同伴群体。三是孩子自私、霸道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和迁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比如,喜欢抢夺玩具、要求同伴事事顺从自己,否则就大哭大闹,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这会使孩子失去同伴的信任及喜爱,从而被孤立。四是缺乏交往经验和技能。有的孩子很少与家人之外的人接触,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因而在与同伴交往时显得拘谨或干脆回避。

其次,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与外界环境有关。环境的熟悉与否、游戏的难度和喜欢程度等都影响孩子的交往。比如,有的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环境,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孩子最初不能融入集体,也是情有可原的。另外,在玩游戏时,如果是不喜欢的游戏,孩子也不愿意加入其中;如果有的游戏太难,孩子一时无法掌握,也会出现回避行为。

对于不爱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以下策略可供家长参考。

第一,找出孩子人际交往问题的真正原因。当发现孩子存在交友困难时,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直接批评孩子,而应询问孩子的想法及其行为的原因。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理由,不做主观判断,耐心找出问题所在,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纠正问题。

第二,重视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导孩子助人为乐、团结互助、谦虚友善的为人之道,并教孩子懂得与人分享,学会轮流、交换、等待、守规、鼓励等与人合作的技能。比如,一起玩玩具时,可以轮流玩或交换玩;在别人玩的时候,需要耐心等待;一起做游戏时,应遵守游戏规则;同伴做得好时,要表扬对方;同伴做得不好时,也不要指责,而要给予鼓励和安慰。这些为人之道和社交技能是孩子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

第三,尽可能多地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家长可以多带孩子与亲朋好友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在交往中,多观察孩子,对他/她的进步加以表扬,对其不足加以鼓励。另外,孩子在幼儿园有着很好的集体环境,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有意识地将他/她与社交能力强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生活和游戏,给他/她创造观察、学习同伴的机会。

孩子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怎么办?

心理小百科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能跟同伴建立和谐的关系,就怀疑孩子是自闭症患儿。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其实,自闭症是一种长期的封闭状态,跟任何人都有严重的交往困难(包括家人)。自闭症患儿的典型表现如下。

症状一: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自闭症患儿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为躲避,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反应,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

症状二:言语障碍突出,难以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自闭症患儿大多言语很少,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会说和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

症状三: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抗拒环境变化

自闭症患儿常常在较长一段时间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孩子通常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节目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