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06-30 15:44:04

4岁的明明胆子小、不愿和别人交往。每次见到别人,妈妈都会引导他叫“叔叔”、“阿姨”,可他就是不叫人。即使遇到比较熟悉的人,包括姥姥、姥爷、小姨等家人,明明也不爱跟他们打招呼。为此,爸爸妈妈感到很头疼。

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是怎么回事?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认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为此焦虑不安。很多幼儿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遇到陌生人时,幼儿会按照自己内心的规则观察、了解陌生人,并判断“这个人是否安全”、“对我好不好”,再决定是否要与对方建立感情联结,接近和信任对方。从最初认识到愿意接近,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出选择。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会忽略这个心理过程,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便急忙督促孩子接近陌生人。

当然,不同的幼儿认生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幼儿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有的幼儿稍微给点时间,很快就与陌生人熟悉起来;个别幼儿则自来熟,完全没有认生的表现。幼儿之间的这种差异,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其成长环境和家长的养育方式相关。

对于幼小的孩子,先天的遗传影响更大一些。孩子不爱打招呼,可能与遗传父母的性格有关。有句谚语“苹果总会落在离树不远的地方”,指的就是孩子的性格多多少少与父母相同或相近。固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嘴巴甜、热情有礼,但是父母如果意识到自己小时候也是个内向的孩子,就不必对孩子求全责备。

然而,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尽管孩子的天性不同,但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经常带幼儿访亲问友或是为其创造一个友善热情的环境氛围,幼儿经常有机会接触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久而久之,孩子面对陌生人时的害羞和恐惧也随之降低。另外,家长对待他人的方式是否热情友好,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家长是否面带笑容?带孩子出门见到熟人时,家长有没有热情致意?这些都会影响孩子面对陌生人时的表现。

对于不爱打招呼的孩子,不少家长操之过急,常常逼迫孩子打招呼。这种做法危害极大。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因不肯叫人而被家长数落没礼貌时,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羞愧和挫败感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长大后可能会过度虚荣或过度自卑。二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多数孩子并非不想打招呼,而是需要时间观察和确认。如果连最信任的父母都评价自己没礼貌,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够好,开始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三是降低孩子的自主性。强迫孩子跟别人打招呼容易让孩子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一味满足别人的想法和要求。然而,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长期如此,孩子的自主性会逐渐降低,可能处处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一味地屈从他人意愿,迷失自我。

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跟人打招呼?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个人意愿及其与陌生人熟悉的节奏,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热情、友好、开放的人际环境。以下几点措施供家长参考。

首先,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和熟悉陌生人。年纪愈小的孩子,遇见不太熟悉的人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戒与退缩。家长应尊重孩子此时的意愿,不能不由分说地让孩子向人问好,而应自己微笑着跟人打招呼,给孩子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别人。当孩子拒绝打招呼时,家长不要过度催促,更不要责备孩子,而是表示理解:“没关系,我知道你还没和人家熟悉”,以此缓解孩子的紧张和戒备。家长可以先介绍陌生人给孩子认识,让孩子安心后再做引导。陌生人最好也尊重孩子,给他们熟悉和了解自己的时间,耐心地等待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给他/她真诚的鼓励。在不断的鼓励中,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心理压力也会逐渐消除。

其次,允许孩子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与陌生人亲近。家长应该意识到,跟人打招呼不见得都得大声地称呼别人并问好。天性内向慢热的孩子,其方式可能会略显拘谨。一些非语言的肢体动作,包括微笑、点头、挥手等,都可视为一种社交的回应。当孩子做出这些动作时,家长也要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愿意跟人用语言交流。

再次,帮助孩子积累社交经验。经常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行为。比如,邀请孩子的同学或亲朋好友的孩子一起玩,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人,从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另外,多带孩子参加大人的聚会,让他们主动接触不太熟悉的人,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参加聚会前,家长可以事先向孩子描述可能见到的陌生人的相貌和特点,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信息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先从心理上建立起熟悉的感觉。

最后,家长应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期待孩子养成打招呼这样的礼仪习惯,家长尤其要做好榜样。如果家长经常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也会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