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已经4岁了,每次带他去打针的时候我都很犯愁。因为宝宝特别害怕打针,一看到要打针了,立刻号啕大哭,极力挣扎,让医生没办法打针。我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克服对打针的恐惧呢?
打针带来的疼痛、医院陌生的环境等因素会让幼儿变得紧张、害怕,他们常通过哭闹、挣扎等行为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是,幼儿的哭闹、挣扎会给医生打针带来不便,甚至威胁幼儿的安全。因此,家长需要在了解幼儿害怕打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方式疏导幼儿紧张、害怕的情绪。一般来说,幼儿害怕打针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害怕打针是人体拒绝伤害的本能反应。打针作为一种外部刺激进入肌体后立即会引起人们产生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幼儿来说,打针的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号啕大哭、手挠脚踢等阻挠打针。
第二,医院陌生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恐惧。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通常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环境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以及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与幼儿日常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氛围可能让幼儿觉得恐惧。
第三,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的强化。有些家长知道孩子害怕打针,在孩子不听话时,常常用打针来吓唬他们。比如:“再这样无理取闹,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幼儿已有的害怕打针的情绪在语言营造的氛围中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情绪变得难以承受了。
第四,家长紧张心理的传递。想到孩子打针时会很疼,不少家长自身也很紧张。这种紧张无意识地传递给幼儿,从而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
打针时的紧张、恐惧、疼痛等都会让幼儿感到不适,由于他们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本能的方式——哭闹、折腾来缓解压力。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打针前后帮助幼儿调节消极情绪。
首先,家长的陪伴与安慰。幼儿去打针时,最好有家长尤其是幼儿的主要抚养者的陪伴,以便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安全。幼儿如果有自己心爱的玩具(如布娃娃、毛毛熊等),不妨也带上,那是幼儿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也能安抚他们的情绪。打针时,家长一定要保持镇定,并抚摸、鼓励幼儿,因为家长的肢体与语言安慰有类似于情感镇静剂的作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安慰幼儿时不要说“宝贝勇敢点儿,一点都不疼”此类的话。因为打针的疼痛对于成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而对幼儿来说疼痛一定是存在的,他们感知到的疼痛可能是成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家长一直强调打针不疼,幼儿内心会产生矛盾感,因为幼儿感觉到打针分明很疼,妈妈为什么说不疼呢?这种矛盾感可能比疼痛本身带来的痛苦感更加强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家长认可打针的疼痛对幼儿来说也很重要。
其次,努力营造熟悉的环境。平时可以和幼儿想象医院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家长在模仿病人时可以说“打完针我的病就好了,虽然打针有点痛,但是我能忍住不哭”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熟悉医院设施场景的同时,也给幼儿树立一个情绪调节的榜样供其模仿,以使其情绪上对打针不再害怕,理智上理解打针治病的意义。
最后,适当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准备些新奇的小玩具,如发声、发光的公仔等。新奇的玩具可以暂时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不过分关注打针带来的恐惧和疼痛,减轻其紧张和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