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探索新事物?

时间:2023-12-01 07:49:01

雨后,妈妈带青青到公园玩,看到别的小朋友在踩水坑,青青也想踩一踩。她怯生生地看看妈妈,发现妈妈并没有想让她去玩水的意思,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探索新事物?

玮玮新买了一辆滑板车在小区的广场上玩,小区里的小朋友都想去滑一滑。东东奶奶也鼓励东东去试一试,可是东东却直往后退,嘴里还说着:“会摔着的,会摔疼的。”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印象:3—6岁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和摸索,甚至还忍不住兴奋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尝试是孩子有好奇心的表现,也是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然而,仍然有一些孩子,尽管处于好奇心最为旺盛的年纪,却不愿意探索新事物。这与孩子自身的性格和以往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家长的态度有关。

就孩子自身而言,自身的性格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影响他们的探索行为。谨慎、胆小的孩子更愿意接受熟悉的、容易的事情,而对于未知的事物,由于较强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们往往会本能地拒绝;缺乏自信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常常持否定的态度,往往认为自己“不行”、“不能”,因而也不愿尝试未知的事物。另外,以往的生活经验也影响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曾经因尝试某种事物而出现的不适感,可能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比如,孩子拿剪刀戳到了手,此后再也不敢摸剪刀了;因为以前洗澡时,水从头上冲下来让孩子喘不过气,从而产生了对水的抵触情绪。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的态度与孩子是否愿意探索新事物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孩子的探索行为理应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而,由于孩子的探索行为常常带来一些负面结果,如损坏东西、弄脏衣服、身体受伤、屋里搞得又脏又乱等,因而常常被家长误认为是捣乱、淘气、搞破坏等,从而被强行制止。家长都希望孩子乖乖的,做一个听话规矩的孩子,而不要做那些疯狂的、容易伤到自己的、容易弄脏衣物的事情。久而久之,在家长的警告下,有的孩子会变得畏首畏尾,对新事物不再充满好奇心,也不敢尝试新事物。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积极向上、求知探究的基础。在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孩子的探索行为应该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以下做法,有助于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第一,创设安全的探索环境。对于环境中可能危害孩子安全的事物,家长应未雨绸缪,提前排除这些安全隐患,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索的安全环境。比如,在家里,容易使孩子烫伤的热水壶、水杯、火炉等,容易扎到或割到孩子的针、剪刀、刀子等,以及容易使孩子误吞的小珠子、药品等都应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容易发生触电的插座、插头等应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或是用保护盖将插座孔堵上;对于有尖锐棱角的桌椅和其他家具,应贴上防撞角和防撞条。在户外,应禁止孩子到马路上、深水边、施工工地等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地方玩耍。

第二,适当接纳孩子弄脏身体和衣物。自由探索和玩耍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经验。玩水、玩泥巴、涂鸦等是童年最大的乐趣。即使玩得浑身是水、满身泥巴、周身都是五颜六色的颜料,孩子也依然乐在其中。家长应改变孩子必须要干干净净的这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干净意味着探索得更少,玩耍的乐趣也更少。在干净与探索的乐趣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家长的天平更应偏向探索的乐趣一边。比如,孩子们都很喜欢下雨后踩水坑,案例中青青的妈妈不妨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她尽情地和小朋友一起踩水坑。

第三,允许孩子受点不会危及健康的小伤痛。尽管家长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也要允许孩子受点小伤痛。这种小伤痛一般是磕着、碰着、摔倒等所致,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会有大的危害。为什么要允许孩子受点小伤痛呢?一是孩子能从中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因为走路不注意而被砖头绊倒,孩子就学会了注意看路上是否有障碍物;因为触摸碎玻璃片而划破小手,孩子就知道了玻璃片很锋利,不能摸……虽然孩子遭受了一些小伤痛,但是他们却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意自我保护。二是孩子能从中克服怯弱,培养勇敢、坚强的意志。比如,学习轮滑、骑车、滑板等项目都可能会受点小伤。但从这些伤痛中,孩子不仅可以学到新的技能,还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坚强勇敢的品质。比起那点小伤痛而言,孩子从伤痛中所学到的东西是更弥足珍贵的。

第四,在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支持性的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鼓励、充满爱心和支持的环境更能促进孩子的探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鼓励,特别是在孩子遇到挫折、准备放弃的时候,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境,有希望达到自己的目标。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正面肯定是必须的,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仍抱有希望。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会对不熟悉的事情感到畏惧而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