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刚满5岁,嫉妒心却特别强。平常我们只要和别的小朋友多说两句,他就不高兴,要是抱了别的小朋友就更不得了了,有时候都能上手去打人家孩子。前几天,带他去朋友家里做客,朋友家的小姑娘会弹钢琴,就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大人都夸奖小姑娘弹得好,他就不高兴了,轮到他时他故意乱弹乱砸一气。孩子年龄虽小却有这么强的嫉妒心,该怎么办呀?
幼儿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嫉妒心是正常现象。当然,家长也不能任这种嫉妒情绪顺其自然地发展,因为如果幼儿没有学会如何调节情绪,那么强烈的嫉妒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内化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嫉妒心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心理小百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发展了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感知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
韦纳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基本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满意、信心十足;而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满意感较少。归因于努力相对于归因于能力,无论成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感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根据归因理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应多使用内部归因,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幼儿的努力程度这种可控的因素,让幼儿树立起努力比能力更重要的观念,学会如何评价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不必因为别人做得更好而产生嫉妒。
第一,成人不正确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幼儿产生嫉妒心。一些成人经常不顾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而幼儿通常有着较强的自尊心,这样的横向比较很容易让孩子不服气,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第二,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幼儿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幼儿总是以自我中心,希望每时每刻都受到成人的关注,得到成人的赞美和表扬。而当别的幼儿夺走了这种关注、赞扬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把别的幼儿当成“敌人”,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关注,得到赞扬。
第三,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还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在出现嫉妒情绪时,大多会尽量克制,采取一些措施疏导这种消极情绪,而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出现嫉妒心理时,总是直接表现出来,根本不考虑后果。因此,他们经常采取一些有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理。
幼儿出现较强的嫉妒心理和行为时,家长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可以考虑以下几条措施。
首先,学会倾听幼儿的感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不少家长在幼儿出现嫉妒心理和行为后,会忽略他们的感受,一味地进行指责,而幼儿被批评后,可能会更加讨厌嫉妒对象。可见,这种做法会加深幼儿的嫉妒心理。因此,家长首先需要倾听幼儿的感受,让他/她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帮助幼儿把内心的嫉妒感表达出来。多数幼儿产生嫉妒心理都是因为自己的物品或能力不如别人。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告诉他们“并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和别人比,有的时候别人有的你可能没有,但是你有的别人未必会有”等这一类的思考方式。同时让幼儿认识到竞争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而不是通过破坏行为拉别人后腿,或带着一种排斥、仇视的眼光看待别人所拥有的,从而让幼儿学会欣赏别人,悦纳自己。
其次,帮助幼儿提高能力,增强自信,转化嫉妒心。幼儿产生嫉妒心理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却又渴望成为关注的焦点,得到成人的赞扬。那些能力处于中上水平的幼儿尤其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他们能够做到一些事情,但是做得没那么好,渴求关注和鼓励,而得到表扬的往往是做得更好的幼儿,因此,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需要让幼儿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与他人一样的成功,同时陪伴幼儿进行练习,帮助其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即便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和鼓励,幼儿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认可的、有信心的。可见,嫉妒心理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始动力。
最后,正确评价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这里所提到的正确评价,主要是希望家长能够做到适当表扬,多对幼儿进行正面肯定,批评幼儿时就事论事,少进行比较性的评价。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幼儿乱弹钢琴,家长在批评时应该就事论事,告诉幼儿:“钢琴是用来演奏好听的音乐的,你这样乱弹乱砸会把钢琴弄坏,弹出来的声音也特别难听,并且这样做别人都会觉得你很没有礼貌。”而不应该说出诸如“你看看小姐姐弹钢琴多好听,你就只会乱砸,把钢琴都砸坏了!”这类比较性的评价,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嫉妒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