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想让六六周末去老师家学钢琴,可是六六想去动物园玩。妈妈生气地说:“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存心跟我对着干。你看楼上的静静,多听妈妈的话……你小时候多听话啊,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听话一直被视为好孩子的标准之一,被认为是懂事的表现。因为听话的孩子最容易教育和管理,成人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希望他们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然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并非完全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要求孩子听话,有其积极的一面。听话的孩子更遵守规矩,成人照管起来也省心省力。孩子听从家长的经验之谈,可以避免在成长的过程中吃亏、摔跟头。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听话的弊端。如果孩子事事都听家长的,很容易变得没有主见,缺乏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另外,过于听话还容易使孩子变得胆怯、不愿面对挑战,缺乏探索和冒险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飞速更新的时代,迫切需要能创新、愿冒险的人才。因此,那些有独立想法的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
对于孩子的不听话,家长应当正确看待。首先,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从听话到不听话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内,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通常非常依赖父母,往往会不加考虑地相信父母,听话是孩子在这个时期的特定表现。而到了四五岁,随着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增加,孩子不仅从父母处,还通过老师、朋友、电视、图书等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达到一定的储备,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后,就开始对父母的话说“不”。到了十几岁,进入青春期,孩子的知识储备提升到一定层次,进入叛逆期,更容易不听话。
其次,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存心和家长对着干,而是开始萌发独立思想。他们的潜台词也许是“我想试一试”、“比起家长安排的事情,我更愿意做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按我的想法也许更好”……因此,家长无须干涉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而是应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
当然,反思传统的听话教育的弊端,并不是鼓励孩子走上另一极端。孩子可以不听话,但不能不讲道理;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自私自利;孩子可以质疑,但不能不尊重别人;孩子可以有创造性,但不能危及人身安全。
了解了听话的利弊之后,家长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听话呢?其实,这要视不同的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在事关孩子的道德问题、人身安全问题以及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让孩子听话,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从内心真正理解其中的缘由。比如,对于恃强凌弱、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以及闯红灯、触摸电门、湖边玩耍等危害人身安全的行为,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定地坚决杜绝这类行为。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多种选择的问题、结果尽管不是太好但在家长可接受范围内的问题上,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放手让他们多尝试、多体验,以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报兴趣班时,家长希望报乐器班,而孩子想报舞蹈班;周末出游,家长想去动物园,而孩子想去游乐场;买衣服时,家长想买衬衫,而孩子想买T恤衫……家长在这些事情上如果能够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将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并拥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如,对于天气凉而孩子不愿意穿厚点的衣服、参加比赛前不好好练习等情况,如果孩子执意不听从家长的劝告,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孩子更容易明白“受凉会感冒”、“不好好准备,比赛就拿不到好名次”的道理。通过亲身经历明白的道理往往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家长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多一些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自信、胸怀和勇气,不再要求孩子必须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不再将自己的要求视为绝对正确,允许孩子走一条不同于成人预期的道路,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