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常常说话不算话。比如,前一天商量好要做的事,到了第二天他就反悔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事先跟他说好玩一会儿就让别人玩,他总是答应得好好的,最后却不肯分享……我觉得如果不帮他改掉这个毛病,他长大后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在面临案例中的情况时,很多家长会有“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的想法,或者觉得“孩子偶尔耍赖不要紧”。然而,3岁之后幼儿的道德意识开始萌芽,虽然此时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而深化的道德观念,但这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家长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教导幼儿说话算话、讲求诚信。当幼儿出现说话不算话的行为时,家长也不要急于责备幼儿,应当先思考一下原因。
其实,有时幼儿说话不算话与诚信本身关系不大,这与其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幼儿的道德发展正处在萌芽阶段,还不知道自己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是不诚信的。因此,有时幼儿说话不算话属正常现象。家长首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再通过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如绘本、故事等)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诚信,并耐心教导他们说到的事情要尽力做到,不然会失去大家对自己的信任。
年纪稍大一点的幼儿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已经明白了诚信的含义,但还是会出现说话不算话的情况,这与幼儿意志力发展不足有关。有时幼儿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能因为诚信委屈自己,比如,说好明天去上兴趣班,幼儿本身不喜欢这个兴趣班,所以第二天反悔了。幼儿形成了诚信这一概念却不肯遵守约定,家长应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并积极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果不是原则上必须要做的事情,幼儿本身不喜欢时,家长要思考是否应该让幼儿做这件不喜欢的事情。当然,大部分家长面临的是,说好再看十分钟电视但幼儿看完仍然不肯走,说好吃两块巧克力但吃完还想吃等此类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幼儿进一步商量,比如现在如果多看几分钟,明天就要少看几分钟;今天如果多吃了多少,明天就要少吃多少,让幼儿知道即使现在占了便宜,以后还是要还的。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家长的错误示范。如果家长自身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常对幼儿说话不算话,那么对幼儿的教育是不能让他们信服的。所以,幼儿说话不算话,除了可以采取讲道理、讲故事、一定的奖惩措施之外,家长自身的表率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培养幼儿说话算话,做一个遵守约定、信守承诺的人,家长要先尊重幼儿的想法,不要提出那些幼儿可能做不到或很不喜欢的要求,也不要利用幼儿的喜好“引诱”幼儿作出承诺。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说话算话的好榜样,尊重幼儿,守信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讲诚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