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赫赫特别淘气,喜欢在床上、沙发上、茶几上、桌子上蹦来蹦去。爸爸觉得危险,说了他好多遍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对着他的屁股打了几下。
4岁的琳琳喜欢光着脚在地上跑,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反而跑得更厉害了。刚开始,妈妈还能和颜悦色地给她讲道理,接下来就开始训斥,最后就直接动手了。
以上案例反映了家长打孩子的常见动机。一是希望孩子听话。在传统观念中,家长的地位高于孩子,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对于家长的要求,孩子必须要服从。二是认为打孩子奏效。在讲道理、劝阻等相对平和的方法逐一失效时,家长倾向于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快速制止。
打体现了一种粗暴的态度和行为,会使幼儿精神紧张恐惧,影响其性格形成,甚至引发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逆反心理。经常挨打的孩子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有的孩子会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第二,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借口来开脱。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第三,性格懦弱。经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会对家长产生恐惧感,从而变得缺乏主见、懦弱、自卑。第四,性格孤僻。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家长当众打孩子,会伤害其自尊心,孩子的性格会慢慢变得孤僻。第五,自暴自弃。经常挨打会使孩子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行为。第六,暴力倾向。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做法用暴力对待别人。家长打孩子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第七,仇恨心理。孩子从挨打中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恨,而不是爱。暴力容易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心理感受——“父母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点正是导致孩子恨父母的主要原因。可见,孩子从暴力中很难体会到家长的爱,对家长的畏惧和憎恨也与日俱增。
心理小百科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提出了有效管教方式的四个标准。
1.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存?对孩子说话时,语气是和善的,而对于原则的态度则是坚定的。
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感受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有用,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
3. 是否长期有效?与长期相对应的是“短期”,几分钟、几小时、几天都属于“短期”,“长期”则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4.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考虑这样的方式是否能让孩子学到终生受用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的平等、民主、独立、自尊意识也越来越强。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孩子的需求。因此,家长与孩子相处时,应树立平等的意识,尊重、理解、接纳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给他们独立学习和做事的机会。以下做法,有助于避免对孩子的体罚。
第一,控制情绪,盛怒之下不教子。极度愤怒时,家长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因此家长情绪激动时应当通过暂时离开现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
第二,调整对孩子的期望。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但是孩子年龄尚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征。
第三,尊重孩子的想法。有些家长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总是对孩子说“不”。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亲子之间产生冲突和对立。家长需要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如果孩子的要求有合理之处,不妨答应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想办法。
第四,多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多抽空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增进亲子感情。多一分亲情,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第五,耐心倾听孩子。孩子做事的出发点有时并非如家长所想,所以也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当家长注重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努力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平和、尊重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励孩子做事的主动性,还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这是绝非任何体罚所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