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小莫特别喜欢看电视,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妈妈想关掉电视,可是小莫不愿意,又是摔东西,又是大哭大叫,最后妈妈只好同意她继续看。
商场里,3岁的龙龙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着要买新玩具,可是两天前妈妈才给他买了变形金刚。要求得不到满足的龙龙急得在地上打滚,觉得丢脸的妈妈恼怒地给了他一耳光……事后,妈妈感到很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打孩子,但又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孩子的各种不合理要求,比如,“不让妈妈去上班”、“要在墙上乱写乱画”、“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不想上幼儿园”……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孩子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撒泼、打滚加耍横,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最后常常弄得家长要么妥协,要么粗暴地制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知道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渴望以理性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以巧妙的方式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然而,家长在拒绝孩子前,应首先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比选择方法更重要。家长首先需要重新审视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具体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第一,与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有关。自我中心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儿童心理学术语,即2—6岁的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自我中心思维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无所谓好坏。比如,4岁的儿子送给妈妈一个玩具汽车作为生日礼物,因为他认为妈妈和自己一样,都喜欢玩具汽车。这种自我中心思维使得孩子在提出要求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而不能考虑别人的想法,更不会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由此产生。比如,有的孩子“不想让妈妈去上班”的理由是希望妈妈能陪自己玩,而不能考虑到妈妈每天去上班是履行工作职责。
心理小百科
自我中心思维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即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验证了2—6岁的幼儿确实存在自我中心思维。
实验步骤:让幼儿坐在桌子前,桌上放着一个三山模型。三座山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一座山上有一间房屋,另一座山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还有一座山上覆盖着白雪。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幼儿对面,问幼儿“这个娃娃看到了什么”,并向幼儿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他们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
实验结果:大多数6岁以下幼儿选择的照片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第二,与孩子的控制能力不足有关。面对自己的欲望,成人也许能做到克制和等待,然而对于幼儿而言,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比如,妈妈不让孩子吃糖,孩子虽然知道妈妈的要求,也知道吃糖对牙齿有害,但是一看到糖,往往就经不起美味的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第三,与孩子的规则意识尚未建立有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和建立规则的过程。所谓规则,就是个体的行为准则。幼儿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时期,很多规则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的。规则的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不断的练习。对于幼儿而言,在规则正式建立之前,由于不理解和不能很好地执行规则,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在成人看来合理与否,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有时候,孩子的要求看似不合理,但其原因却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家长在采取方法之前,不妨先了解和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有的孩子“不让妈妈去上班”,是希望妈妈可以陪自己玩;有的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是班上的小朋友总是抢自己的玩具……如果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背后有合情合理的原因,家长就不应该直接拒绝孩子,而是要真诚地跟孩子谈谈他们所担心、害怕的事情,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通过沟通拉近亲子关系后,对于家长提出的建议,孩子从心理上也更愿意接受。
不过,有时候孩子的要求并没有合乎情理的原因,而家长又不希望迁就孩子,那么不妨转换思路,找到替代的做法,用“可以”替代“不行”。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孩子很难理解家长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来替代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更易于孩子接受。比如,孩子要在墙上乱写乱画,家长可以在墙上贴上大白纸,或者请孩子画在画板上;孩子要在饭前吃零食,家长告诉孩子:“饭后可以给你吃零食,但是现在我们先吃饭”;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如果家长突然要求关掉电视,孩子肯定难以接受,家长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你可以再看一集动画片,但是这一集看完了,我们必须要关电视了”……这种做法尊重孩子的需求,既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解决了问题。
如果确实找不到替代的方案,又必须要拒绝孩子时,家长拒绝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一致,明确告诉孩子“不行”。此时必要的解释可以有,但是不要反复唠叨。对于同一件事情,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能心情好时就满足孩子,心情不好时就拒绝孩子。另外,不同的家长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要一致,不能唱“对台戏”,比如,爸爸妈妈不同意的要求,孩子找爷爷奶奶却能得到满足。此外,为了避免孩子的反感,家长在拒绝的时候应该态度平和,不带情绪,否则会让孩子认为家长是向自己发泄情绪或是有意为难自己。
家长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应该注意拒绝和满足要结合进行。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要求拒绝太多,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满足。从“可以做”和“不能做”两方面慢慢地引导孩子习惯于遵守一些规则,同时也不会让孩子感觉被限制和束缚。拒绝和满足结合进行,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还能促进孩子自控等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