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合理吗?

时间:2023-12-01 04:49:03

家长对孩子都有期待,但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比较高。比如“希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希望孩子将来能读到博士”、“希望孩子钢琴能过十级”、“希望孩子有份高薪、体面的工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家长的心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以高学历、高能力立足于将来的社会。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期待本是理所当然的。合理、适当的期待可以激发孩子的动机,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功。然而,许多研究都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容易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家长为什么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呢?可能与以下三种心理有关。

一是补偿心理。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将自己没有得到或失去的东西寄托在别人身上,以达到心理平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弥补人生缺憾。

二是从众心理。由于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人们会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为了与群体意识保持一致,许多家长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

三是攀比心理。即通过与别人比较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有了孩子后,“比孩子”成为家长的常见话题。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很多家长会期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一旦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感到脸上无光。

这三种心理虽然动机不同,但都反映了家长的期待多是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忽视了孩子的想法、个性特点与成长环境等。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事实上,孩子具有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应当从孩子自身出发,考虑他们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

同时,对孩子期待过高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高的期待容易给孩子带来种种心理上的困扰,比如,由于无法满足家长的愿望,产生焦虑不安、内疚自责的心理;由于力所不能及,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和学习动机的降低;由于对家长的过高期望感到不满,孩子出现对抗和逆反的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合理吗?

心理小百科

期望理论是由北美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提出来的,并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这个理论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即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效价,是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需求不同,其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不同。如果个人喜欢目标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目标可得的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目标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

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期望值反映个体实现目标的信心强弱。对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呢?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们才会用力去摘。倘若目标太高,跳起来也摘不到,人们就不会再跳了;如果目标太低,坐着就能摘到,无须去跳,人们也不会努力去做。可见,家长给孩子设定目标时应当适度,让孩子通过努力就能完成,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为了降低高期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家长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树立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以成人为中心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实现家族理想的“工具”,是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附属品”。这些观念是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高期待的根本原因。因此,家长必须要转变这种观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重新审视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能力和主观意愿。

其次,调整期望,为孩子设置合理、贴切的教育目标。根据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适度、贴切的目标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目标过高,容易使孩子感到遥不可及,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此外,目标若未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同样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应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设置适度的期望。这样的期望才会真正对孩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家长应找到自我,在孩子之外的其他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孩子之后,有些家长就一切以孩子为轴心,迷失了自我,混淆了自己与孩子的界限,以孩子是否优秀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尺。这种将成就感建立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容易使自己受挫。家长需要重新找回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找到奋斗目标,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实现人生价值。此外,家长这种积极奋斗、追求事业、热爱生活的做法,也是无言的身教,能促进孩子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