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家长谈起关于孩子学习的话题。比如,“丽丽真是个好孩子,这次期末考试又是年级前十名”、“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方面无所谓”、“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方面不用教,自然就学会了”……,“学习好”成为家长最看重的方面,似乎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学霸”的时代。各科竞赛中的第一名、中高考的状元、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的学生……都被认为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学校教育的成功者。“学霸”不仅是教师的宠儿,更是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标杆。
虽然家长都知道孩子要全面发展,但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学习好”仍然被众多家长所推崇?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在孩子的众多能力中,最容易评价,也最经常被评价的莫过于学习能力了。评价学习能力的方式最为简单,只需要考试即可;评价学习能力的标准也最为客观,每个问题都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对学习能力的评价也最为普遍,小到每次摸底考试,大到中考、高考,考的都是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习确实能带给孩子最实在的利益,比如,考入理想的中学、大学等。在这种导向之下,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长或许能从当前的考试、升学中看到孩子“学习好”所带来的利益,比如,孩子取得好成绩,并跻身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然而,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校里的“成绩好”并不意味着将来的成功。如果家长只关注学习,必然使孩子的发展失衡。中科大少年班出来的高分学生谢某某,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因为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而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业、事业、生活均不顺利,最终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位天才少年干某,学习优异,毕业于美国著名高校,却长期找不到一份工作,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后被禁锢于家中,与世隔绝;还有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案的凶手卢刚、云南大学杀人案凶手马加爵、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凶手林森浩等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最终却因为心理方面的缺陷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学习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为短板的孩子,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孩子进入社会后,等待他们的就不再仅仅是学习,而是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全面考验,而综合能力突出的孩子更能从社会的考验中脱颖而出。
学习反映了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代表了其智力水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品德与人格等也同样重要,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反映了孩子在道德品质、社会交往、学习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心理小百科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于2016年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以下6大素养。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家长要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关注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淡化“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的意识,引导孩子更多关注个性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一些重要的个性品质,比如合作互助、尊重他人、自尊自信、坚持不懈、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等。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语言引导,让孩子明白“我们不仅注重你的学习,也同样重视你的个性品质”。
二是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类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社会体验。比如,自然探索、同伴游戏、家务劳动、体育运动、艺术欣赏等,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以做家务为例,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外,做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因此,参与各类活动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