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家长们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看看隔壁家的阳阳,小小年纪钢琴都考到八级了!”“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争气呢?”“演员××的女儿,6岁就能用英语跟外国人正常交流了。我的孩子跟她同岁,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
网上曾经流传一篇初中生的作文,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篇作文的题目是《别人家的孩子》,内容是这样的: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她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还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见到电脑就反感。他是队员、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她的手指甲都是好看的。这种生物觉得“每天花十块钱”都是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父母的特殊生物”——别人家的孩子。
这篇作文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将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作为标杆,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希望以此来找出孩子的差距,激励孩子向别人看齐。事实上,这种比较的做法不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还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压力和痛苦。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尽管所有人正常的心理能力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对于个人而言,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例如,在发展速度方面,有的孩子早熟、早慧,有的孩子则发展相对缓慢、成熟较晚;在性格方面,有的孩子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孩子则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在发展的优势领域方面,有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有的孩子则很擅长数理逻辑。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也是独特的,没必要将孩子进行对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社交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擅长领域。每个孩子天生的优势领域都是不同的,孩子的能力也没有优劣之分。家长在比较时,往往不是客观理性地比较,而是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做比较,对自己孩子的优势则视而不见,因而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由于孩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不建议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进行比较。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无论开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为避免“别人家孩子”的消极影响,家长应该改变盲目比较的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心理小百科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分为以下八种:
1. 语言智能。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 逻辑数理智能。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 空间智能。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
4. 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5. 音乐智能。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6. 社交智能。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 内省智能。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 自然观察智能。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
首先,尊重孩子的差异,引导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的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孩子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对于年幼的孩子,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其自我认识,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认识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成人积极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其次,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进步和提高。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时,不应一味地批评和打击孩子,而是要协助孩子客观分析自身的不足,提供有助于孩子进步的建议,并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进步。
最后,正确地激励孩子。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差距,激励孩子进步。其实不然。家长在肯定“别人家的孩子”时,可能会给孩子感觉“父母不爱自己”、“父母不相信自己”,易使孩子自我否定,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孩子只有在得到肯定与认可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家长应当看到孩子的优势,肯定孩子的努力,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这种积极的期待具有一种正向的能量,使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期待效应”。
心理小百科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一所中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学校发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地教学。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
实验结束后,校长告诉了这两位教师真相: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老师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从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这种期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