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是否需要学习,有些父母是这么说的:“生了孩子我就是父母了,教育孩子不用学习,自然而然就会了。当年我父母也没学什么知识,照样把我养大了”、“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保证不生病就行了。孩子会自然长大,父母没什么可学习的”……似乎生了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果真如此吗?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指出:“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父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美国教育家道森认为:“生育和抚育是两回事,生了孩子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具有了抚育子女的智慧和本领。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许多父母是从生活经验中用许多错误换来对孩子的了解,其实如果事先就对儿童发展下功夫,有许多的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事实上,孩子出现问题往往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长。比如,有的孩子身体素质差,原因是父母觉得孩子从小体质不好,害怕孩子生病,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有的孩子不自信,原因是父母太过严厉,对孩子的表扬过少;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原因是父母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务,剥夺了其独立做事的机会;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原因是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特长,很少让他们与同伴一起玩耍;有的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原因是父母在家总是对祖辈家长指责埋怨、指手画脚等;有的孩子不能吃苦,原因是父母也缺少吃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上述现象揭示了这样的道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失当,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可见,人并非生来就会做父母。如何做父母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亲职教育(parental education),是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将父母看作一种职业,强调父母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职业,意味着必须有上岗资格证。比如,会计要有会计证,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律师要有律师证,开车要有驾驶证。同样,做父母也需要持证上岗。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有效地胜任父母的角色。
那么,父母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和成长呢?
第一,了解与学习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思维、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均不同于成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父母若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
第二,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比如,积极倾听、赏识教育、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都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了解这些方法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生搬硬套别人的育儿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和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最终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
第三,重视自身修养的提升。教育孩子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幼儿善于模仿成人,能够将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保留在记忆中,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模仿的内容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还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和个人性格等。因而父母身教的力量远远重于言传。父母若能知行合一,借助那些养育孩子的理念来完成自己的成长,自然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在父母的榜样中接受教育,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