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琼下班后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去幼儿园接女儿琳琳。在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的琳琳想给妈妈讲讲今天她在幼儿园的见闻。可是,琳琳说了好几句话,方琼都没有理睬她。因为正值夏季,方琼此时感到燥热难耐,又想着明天要处理的事情,心绪烦乱的她丝毫没有听到女儿在后面说什么。
琳琳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也不再说话了。快要到家时,琳琳突然拽着方琼的衣角道:“妈妈,我忘了告诉你,老师让我们买一盒水彩笔,明天要带去上美术课。”方琼有些不耐烦道:“你怎么不早说呢?已经过了文具店了。”当方琼很不情愿地带着孩子走到文具店门口时,琳琳下车后却噘着嘴,气鼓鼓地说:“哼!不买了!”自己径直走回了家。
进了家后,方琼斥责琳琳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琳琳却语出惊人地说:“我知道妈妈很辛苦,有时候也会很心烦,我虽然是孩子,但也有心烦的时候,妈妈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方琼听后感到很震惊,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却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之后,方琼开始下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渐渐地,她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会花太多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因此,当孩子有什么想法时也不愿与父母交谈,变得越来越叛逆,与父母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专家指出,要想让孩子与父母达到高效沟通,让孩子听话,需要父母放低姿态与孩子相处,不要将自己当成“一言九鼎”的家长,而是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放低姿态与孩子沟通、交流呢?对此,有专家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以长者自居,不要无休止地唠叨
专家提醒,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切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忌讳无休止的唠叨,这样只会让孩子不愿亲近我们。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以长者的身份压人,以此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另外,谈话的时间不宜太长,忌讳唠叨,只要达到效果就行。
2.用鼓励代替责骂、说教
对一些父母来说,当看到孩子做错事情时就会责骂、说教,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对抗的心理,自然,孩子与父母就会沟通不畅,甚至无法沟通。有专家建议,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骂、说教。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不妨对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下次再稍加努力”等鼓励性的话语。
3.选择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法来沟通
有专家表示,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因此父母应该选择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法来与其沟通。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方法:直叙法和间接法。直叙法往往适合性格外向的孩子;而间接法则是通过讲事例或故事来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将所讲的话题引到主题上来,从而实现与孩子沟通更顺畅。
4.尊重孩子的感受,并讲出自己的想法
有专家建议,当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认真倾听并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认真倾听,从而让孩子更愿意说出自己的事情,沟通才会更顺畅。比如,上文中的方琼在女儿琳琳向她讲述学校的事情时,她因为在想公司的事情而没有做出回应,从而让孩子心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