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准备在平定关中后再攻打吴、蜀两国。可是,关中的地方豪强许攸却不愿率领部下归顺曹操。不仅如此,他还对曹操谩骂不已。曹操得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准备先讨伐许攸。
朝臣们闻言纷纷劝谏曹操不宜动用武力,而应该采取招抚的方法让许攸归顺,这样才能集中兵力对付吴、蜀两国。可是,盛怒之下的曹操听不进任何谏言,还将刀放在膝盖上,意思是谁要再劝谏,格杀勿论。因此,群臣们噤若寒蝉。
可是,留府长史杜袭却仍然执意劝谏。曹操呵斥道:“不要再说了,我主意已定。”杜袭见此,不再直言劝谏,而是反问曹操:“您认为许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回答道:“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
杜袭立刻附和道:“的确如此,只有圣人、贤人才能了解圣人、贤人,而许攸这样的凡人,又怎么能了解您的贤明呢?因此,您犯不着与其置气。如今大敌当前,豺狼当道,可您却要先打狐狸,人们肯定会认为您是在躲避强敌而攻打弱小者。即使我们进军许攸也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义。我认为一张力满千钧的弓是不会对小老鼠发动攻击的;重量万石的大钟是不会由软弱无力的小棍敲击而发出声音的。如今,小小的许攸又怎么会值得您亲自去攻打呢?”
曹操听闻此言感到很中听,于是,他爽快地接受了杜袭的劝告,用优厚的条件招抚许攸。果然,许攸很快归顺了曹操。
心理学家表示,将批评夹在表扬之中,既能满足他人的心理需求,又能保全对方的面子,从而让对方欣然地接受批评。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不顾及他人的面子,对方必然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会有强烈的对抗情绪。因此,将批评夹杂在表扬之中,如同在苦口的良药上包裹了一层糖衣,让人听起来更悦耳,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顺利地接受批评。
“忠言逆耳”,因此大多数人很难接受他人的批评。如果想要与他人实现高效沟通,就需要在批评的过程中加点“糖”,让对方产生“忠言不逆耳”之感,从而乐于接受批评。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所以,对他人进行批评时要学会使用技巧。当他人犯错误时,可能对方已经意识到了,甚至心怀内疚之感,若我们依然一味地谴责对方,只会让对方感到难堪,而且不会接受我们的意见。此时,不妨在批评的过程中加点“糖”,让他人愉快地接受批评。
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学家,曾担任某学校的校长。一天,他在学校散步时,看到一个男生拿起泥块砸向同班的另一个学生。他立即上前阻止并斥责了他,并让其放学后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看到那名男生已经站在校长室门口等待训斥。于是,他走过去从口袋中拿出一块糖给他说:“因为你按时到校长室,而我却迟到了,因此奖励你一块糖。”男生既害怕又疑惑地接过了糖。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块糖递给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当我阻止你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表明你还是比较尊重我的。”男生听闻更加惊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随后,陶行知拿出第三块糖给他说:“这件事我已经深入调查了,你之所以拿泥块砸他人,是因为对方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生,这表明你很善良,因此,我更应该奖励你。”男生听闻,后悔地说:“校长,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打同学,你怎么打骂我都行!”
陶行知听后满意地笑了,拿出第四块糖给他说:“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这也是最后一块糖了,同时我们的谈话就此结束。”